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钢框架自复位节点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开缝钢板剪力墙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4 内填钢板的自复位结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7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第19-26页 |
2.1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 第19页 |
2.1.1 利用钢板剪力墙耗能的自复位结构体系有限元模拟特点 | 第19页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9-20页 |
2.2.1 单元的选择 | 第19-20页 |
2.2.2 网格划分 | 第20页 |
2.2.3 接触单元 | 第20页 |
2.2.4 钢绞线中预应力的施加方法 | 第20页 |
2.3 模型的加载求解 | 第20-21页 |
2.4 开缝钢板剪力墙有限元模拟验证 | 第21-22页 |
2.5 自复位梁柱节点限元模拟验证 | 第22-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理论分析 | 第26-36页 |
3.1 内填钢板的自复位结构滞回性能分析 | 第26-27页 |
3.2 新型自复位结构体系的性能设计目标 | 第27-28页 |
3.3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理论分析 | 第28-32页 |
3.3.1 蝴蝶杆受力机理分析 | 第29-30页 |
3.3.2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刚度分析 | 第30-32页 |
3.3.3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32页 |
3.4 自复位钢框架理论分析 | 第32-34页 |
3.5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体系理论分析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BASE试件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 | 第36-50页 |
4.1 试件设计基本信息 | 第36页 |
4.2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BASE试件设计 | 第36-40页 |
4.2.1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设计 | 第37页 |
4.2.2 预应力钢绞线面积的确定 | 第37-39页 |
4.2.3 钢绞线初始预应力的确定 | 第39页 |
4.2.4 BASE试件详细尺寸 | 第39-40页 |
4.3 BASE试件模型有限元分析 | 第40-49页 |
4.3.1 材料选取 | 第40页 |
4.3.2 建模要点及加载方式 | 第40-41页 |
4.3.3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有限元分析 | 第41-43页 |
4.3.4 自复位钢框架有限元分析 | 第43-45页 |
4.3.5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BASE试件有限元分析 | 第45-46页 |
4.3.6 BASE试件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有限元模型参数分析 | 第50-59页 |
5.1 对比系列试件参数 | 第50-51页 |
5.1.1 HD系列试件 | 第50页 |
5.1.2 GK系列试件 | 第50-51页 |
5.1.3 PT系列试件 | 第51页 |
5.2 对比试件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5.2.1 HD系列试件 | 第51-54页 |
5.2.2 GK系列试件 | 第54-55页 |
5.2.3 PT系列试件 | 第55-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总结和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总结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