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悬浮载体SBR工艺处理污染河水的脱氮性能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0 前言第12-13页
1 绪论第13-31页
   ·水体中氮的来源和危害第13页
   ·污水脱氮处理技术第13-18页
     ·传统脱氮工艺第14页
     ·A/O(Anoxic/Oxic)工艺第14-15页
     ·A~2/O(Anaerobic/Anoxic/Oxic)工艺第15-16页
     ·UCT工艺及改良工艺第16-17页
     ·SBR脱氮工艺及改进型工艺第17-18页
     ·LINPOR工艺第18页
     ·生物膜法第18页
   ·悬浮载体SBR工艺的提出第18-20页
   ·生物脱氮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第20-23页
     ·氨化反应第20页
     ·硝化反应第20-22页
     ·反硝化反应第22-23页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第23-29页
     ·受污染河水处理研究现状第23-25页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复合工艺研究现状第25-27页
     ·悬浮载体SBR工艺研究和应用现状第27-29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9-31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29页
     ·研究内容第29-31页
2 试验装置与分析方法第31-38页
   ·试验方案第31页
   ·试验装置第31-32页
   ·载体的选择及特性第32-34页
   ·接种污泥及试验用水第34-35页
   ·研究方法第35-36页
     ·常规分析项目第35页
     ·附着态生物量及污泥活性测定第35-36页
   ·分析仪器第36-38页
3 反应器的启动第38-43页
   ·反应器挂膜启动第38-40页
   ·反应器挂膜阶段运行效果分析第40-41页
     ·氨氮去除效果第40-41页
     ·总氮去除效果第41页
   ·本章小结第41-43页
4 反应器运行模式确定第43-51页
   ·运行条件第43页
   ·不同运行模式下总体脱氮效果第43-44页
   ·不同运行模式下各个运行阶段脱氮效果第44-47页
     ·塑料球反应器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各运行阶段脱氮效果第45-46页
     ·海绵块反应器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各运行阶段脱氮效果第46-47页
     ·无载体反应器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各运行阶段脱氮效果第47页
   ·最佳运行模式下各反应器运行周期内各种形态氮的变化第47-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5 悬浮载体SBR反应器脱氮效能影响因素研究第51-68页
   ·进水碱度和pH对脱氮效能的影响第51-57页
     ·运行条件第51-52页
     ·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第52-53页
     ·对总氮去除的影响第53-55页
     ·反应过程pH的变化第55-57页
   ·C/N对脱氮效能的影响第57-60页
     ·运行条件第57页
     ·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第57-58页
     ·对总氮去除的影响第58-60页
   ·好氧阶段溶解氧对脱氮效能的影响第60-63页
     ·运行条件第60页
     ·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第60-61页
     ·对总氮去除的影响第61-63页
   ·悬浮态SRT对脱氮效能的影响第63-66页
     ·运行条件第63页
     ·悬浮态污泥浓度(MLSS)第63-64页
     ·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第64-65页
     ·对总氮去除的影响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6 悬浮载体SBR反应器污泥活性研究第68-78页
   ·初始碱度和pH对两相污泥活性的影响第68-70页
     ·亚硝化活性第68-69页
     ·硝化活性第69页
     ·反硝化活性第69-70页
   ·C/N对两相污泥活性的影响第70-72页
     ·亚硝化活性第70-71页
     ·硝化活性第71-72页
     ·反硝化活性第72页
   ·好氧阶段溶解氧对两相污泥活性的影响第72-74页
     ·亚硝化活性第72-73页
     ·硝化活性第73-74页
     ·反硝化活性第74页
   ·悬浮态SRT对两相污泥活性的影响第74-76页
     ·亚硝化活性第74-75页
     ·硝化活性第75-76页
     ·反硝化活性第76页
   ·本章小结第76-78页
7 结论与建议第78-81页
   ·结论第78-79页
  (1) 反应器的启动第78页
  (2) 反应器最佳运行模式的确定第78页
  (3) 各因素对脱氮效能的影响第78-79页
  (4) 污泥活性第79页
   ·建议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致谢第85-86页
个人简历第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以产芝水库为例
下一篇:青岛近海地区生物气溶胶季节分布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