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民族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中国民族器乐论文--弹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古筝论文

互文性理论视野下的当代古筝作品创作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7-9页
1 “互文性”研究古筝作品的可行性分析第9-12页
    1.1 什么是“互文性”?第9-10页
        1.1.1 互文性定义及内涵第9-10页
        1.1.2 互文性中文本的定义及内涵第10页
    1.2 音乐文本构建的互文性第10-11页
    1.3 互文性理论研究古筝作品的适用性第11-12页
2 音响文本的吸收与创作第12-27页
    2.1 地域性音响文本第12-16页
        2.1.1 山东筝派音响文本的吸收第12-13页
        2.1.2 河南筝派音响文本的吸收第13-14页
        2.1.3 陕西筝派音响文本的吸收第14页
        2.1.4 浙江筝派音响文本的吸收第14-15页
        2.1.5 潮州筝派音响文本的吸收第15页
        2.1.6 客家筝派音响文本的吸收第15-16页
    2.2 民间曲调音响文本第16页
    2.3 戏曲音响文本第16-17页
    2.4 少数民族音响文本第17-18页
    2.5 特殊音响文本第18-20页
        2.5.1 拍击音响文本第18-19页
        2.5.2 弹拨音响文本第19-20页
        2.5.3 摩擦音响文本第20页
    2.6 西方音响文本第20-27页
        2.6.1 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吸收第21-24页
        2.6.2 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吸收第24-27页
3 非音响文本的吸收与创作——古筝曲创作题材的选取第27-32页
    3.1 古典诗词与筝曲创作第28页
    3.2 历史文化典故、民间故事与筝曲创作第28-30页
    3.3 曲牌名、曲牌名与筝曲创作第30-31页
    3.4 社会思想语境与筝曲创作第31-32页
4 互文性理论对现代筝曲创作的启示与作用——以分析代表性作品《云裳诉》为例第32-36页
    4.1 互文性的视角分析作品《云裳诉》第32-34页
        4.1.1《云裳诉》戏曲、地域性音响文本的吸收第32-33页
        4.1.2《云裳诉》西方音响文本的吸收第33-34页
        4.1.3《云裳诉》非音响文本的吸收第34页
    4.2 互文性理论对现代筝曲创作的启示第34-36页
结论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致谢第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邓伟民器乐作品选集《赣水那边》音乐研究--管弦乐与钢琴作品
下一篇:2014年拉丁团体舞世锦赛前六名成套难度动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