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滚动轴承的力学特性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1.2.1 轴承所在轴系受力分析 | 第14页 |
1.2.2 刚度计算 | 第14-15页 |
1.2.3 滚动轴承动力学分析及仿真 | 第15-17页 |
1.3 本文工作内容 | 第17-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2章 滚动轴承在摇臂系统中的受力分析 | 第20-32页 |
2.1 采煤机摇臂动力传递系统结构 | 第20-21页 |
2.2 Gear1所在轴系受力计算 | 第21-23页 |
2.2.1 Gear1受力计算 | 第21-22页 |
2.2.2 轴承处铰支力计算 | 第22-23页 |
2.3 Gear2所在轴系受力计算 | 第23-25页 |
2.3.1 Gear2受力计算 | 第23-25页 |
2.3.2 轴承受力计算 | 第25页 |
2.4 Gear3和Gear4所在轴系受力计算 | 第25-28页 |
2.4.1 Gear3受力计算 | 第25页 |
2.4.2 Gear4受力计算 | 第25-27页 |
2.4.3 轴承处铰支力计算 | 第27-28页 |
2.5 Gear5和Gear6所在轴系受力计算 | 第28-31页 |
2.5.1 Gear5受力计算 | 第28页 |
2.5.2 Gear6受力计算 | 第28-29页 |
2.5.3 轴承处铰支力计算 | 第29-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滚动轴承支承刚度计算 | 第32-42页 |
3.1 Hertz接触理论 | 第32-33页 |
3.2 基于赫兹接触理论求解滚动轴承的接触变形及刚度方法一 | 第33-37页 |
3.2.1 滚动轴承的径向弹性位移 | 第33-35页 |
3.2.2 轴承配合表面的接触变形 | 第35-37页 |
3.3 基于赫兹接触理论求解滚动轴承的接触变形及刚度方法二 | 第37-38页 |
3.3.1 线接触问题 | 第37页 |
3.3.2 线接触变形 | 第37-38页 |
3.3.3 弹性变形量 | 第38页 |
3.3.4 Hertz接触区的刚度 | 第38页 |
3.4 圆柱滚子轴承刚度计算实例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滚动轴承力学特,性仿真分析 | 第42-60页 |
4.1 ANSYS/LS-DYNA显式动力学简介 | 第42-44页 |
4.1.1 LS-DYNA3D简介 | 第42页 |
4.1.2 ANSYS/LS-DYNA显式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42-44页 |
4.2 圆柱滚子轴承静力学仿真分析及结果对比 | 第44-49页 |
4.2.1 静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4.2.2 最大接触应力分析 | 第46-47页 |
4.2.3 静力学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4.3 圆柱滚子轴承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9-57页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4.3.2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51页 |
4.3.3 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51-54页 |
4.3.4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4-55页 |
4.3.5 滚动轴承显式动力学的仿真结果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5章 滚动轴承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60-72页 |
5.1 轴承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60-63页 |
5.1.1 滚动体个数的影响 | 第60-63页 |
5.2 滚动轴承工况条件的影响 | 第63-68页 |
5.2.1 工作载荷的影响 | 第63-65页 |
5.2.2 工作转速的影响 | 第65-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2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