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通量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引言 | 第7-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4-23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14-16页 |
|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 ·气候状况 | 第14页 |
| ·地质地貌 | 第14页 |
| ·土壤 | 第14-15页 |
| ·植被 | 第15页 |
| ·主要林型简介 | 第15-16页 |
| ·生物量法 | 第16-18页 |
| ·标准地设置 | 第16-17页 |
| ·测定、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 ·涡度相关法 | 第18-23页 |
| ·涡度相关法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 ·涡度相关系统 | 第19页 |
| ·数据采集 | 第19页 |
| ·数据处理 | 第19-23页 |
| ·碳通量与生产力 | 第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 ·生物量与碳储量 | 第23-27页 |
| ·生物量模型 | 第23-24页 |
| ·林分生物量 | 第24-25页 |
| ·林分各层生物量分配 | 第25-26页 |
| ·碳储量 | 第26-27页 |
| ·生产力 | 第27页 |
| ·大气与生态系统间的碳通量 | 第27-29页 |
| ·碳通量 | 第27页 |
| ·碳通量变化规律 | 第27-29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29-32页 |
| ·结论 | 第29-30页 |
| ·生物量模型 | 第29页 |
| ·生物量与碳储量 | 第29-30页 |
| ·平均生产力和年固碳量 | 第30页 |
| ·碳通量及其变化规律 | 第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生物量与碳储量 | 第30页 |
| ·生产力 | 第30-31页 |
| ·碳通量变化规律 | 第31页 |
| ·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31-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9页 |
| 作者简介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