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加害给付制度概述 | 第10-18页 |
1.1 加害给付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13页 |
1.1.1 德国的积极侵害债权 | 第10-11页 |
1.1.2 我国台湾地区的不完全给付 | 第11-12页 |
1.1.3 英美法系的加害给付 | 第12-13页 |
1.2 加害给付的基本理论 | 第13-15页 |
1.2.1 加害给付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2 加害给付的类型 | 第14-15页 |
1.3 加害给付的构成要件 | 第15-18页 |
1.3.1 债务人已为给付 | 第15页 |
1.3.2 债务人的给付不符合债履行之本旨 | 第15-16页 |
1.3.3 损害了债权人的固有利益 | 第16-17页 |
1.3.4 债务人主观上具有过错 | 第17-18页 |
第2章 加害给付的传统法律救济 | 第18-28页 |
2.1 责任竞合理论 | 第18-22页 |
2.1.1 责任竞合产生的原因 | 第18-19页 |
2.1.2 关于责任竞合的几种学说 | 第19-22页 |
2.2 我国大陆对加害给付的救济 | 第22-28页 |
2.2.1 加害给付在我国大陆的立法规定 | 第22-23页 |
2.2.2 对加害给付立法规定之评述 | 第23-24页 |
2.2.3 司法实践对加害给付的法律救济 | 第24-28页 |
第3章 加害给付传统法律救济的缺陷 | 第28-40页 |
3.1 目前我国加害给付救济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3.1.1 采用责任竞合导致的救济不周 | 第28-29页 |
3.1.2 对精神损害的合同救济之否定 | 第29-30页 |
3.1.3 对“第三人”救济和责任承担规定的不完善 | 第30-32页 |
3.2 加害给付救济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32-40页 |
3.2.1 对责任竞合的误读 | 第32-33页 |
3.2.2 传统侵权责任与合同责任的二元分立 | 第33-35页 |
3.2.3 可预见性规则的限制 | 第35-37页 |
3.2.4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限制 | 第37-40页 |
第4章 加害给付法律救济的完善 | 第40-52页 |
4.1 类型化下责任聚合的采用 | 第40-43页 |
4.1.1 责任聚合理论介绍 | 第40页 |
4.1.2 采用责任聚合理论的合理性分析 | 第40-41页 |
4.1.3 责任聚合的具体适用 | 第41-43页 |
4.2 确立对加害给付精神损害的合同救济 | 第43-46页 |
4.2.1 对精神损害予以合同救济的法理分析 | 第43-44页 |
4.2.2 违约性精神损害赔偿的比较法分析 | 第44-45页 |
4.2.3 对违约性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限制 | 第45-46页 |
4.3 完善涉及第三人的加害给付法律救济 | 第46-52页 |
4.3.1 对完善涉及第三人加害给付救济的必要性分析 | 第47-49页 |
4.3.2 涉及第三人加害给付的具体法律救济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