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基础理论 | 第11-19页 |
1.1 企业信用评级的内涵 | 第11-12页 |
1.2 企业信用评级的特征 | 第12-14页 |
1.2.1 独立性 | 第12-13页 |
1.2.2 时效性 | 第13页 |
1.2.3 全面性 | 第13-14页 |
1.3 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 第14-15页 |
1.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4页 |
1.3.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4-15页 |
1.3.3 博弈理论 | 第15页 |
1.4 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5-19页 |
1.4.1 初始阶段(19世纪40年代——20世纪20年代) | 第15-16页 |
1.4.2 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 | 第16页 |
1.4.3 普及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 第16-19页 |
第2章 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在经济法中的价值定位与功效 | 第19-31页 |
2.1 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在经济法中的价值定位 | 第19-24页 |
2.1.1 社会整体效益是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基本价值追求 | 第20-21页 |
2.1.2 安全是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 | 第21-22页 |
2.1.3 公平是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重要价值追求 | 第22-23页 |
2.1.4 平衡协调发展是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最终价值目标 | 第23-24页 |
2.2 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在经济法中的功效 | 第24-31页 |
2.2.1 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是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成效的重要工具 | 第25-26页 |
2.2.2 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 第26-27页 |
2.2.3 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是金融市场发育的重要保障 | 第27-29页 |
2.2.4 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是我国经济快速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 | 第29-31页 |
第3章 国外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概况及启示 | 第31-37页 |
3.1 国外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概况 | 第31-34页 |
3.1.1 美国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概况 | 第31-32页 |
3.1.2 日本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概况 | 第32-33页 |
3.1.3 欧洲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概况 | 第33-34页 |
3.2 国外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7页 |
3.2.1 制度构建应该更加注重安全 | 第34-35页 |
3.2.2 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发展 | 第35页 |
3.2.3 政府应该重点关注评级机构的自身规范建设 | 第35-36页 |
3.2.4 政府应该创造适合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36-37页 |
第4章 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缺陷与完善建议 | 第37-53页 |
4.1 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准入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 第37-40页 |
4.1.1 我国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准入制度的缺陷 | 第37-38页 |
4.1.2 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准入制度的完善 | 第38-40页 |
4.2 企业信用评级认可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 第40-44页 |
4.2.1 我国企业信用评级认可制度的缺陷 | 第40-41页 |
4.2.2 企业信用评级认可制度的完善 | 第41-44页 |
4.3 企业信用评级监管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 第44-49页 |
4.3.1 我国企业信用评级监管制度的缺陷 | 第44-45页 |
4.3.2 企业信用评级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45-49页 |
4.4 企业信用评级奖惩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 第49-53页 |
4.4.1 我国企业信用评级奖惩制度的缺陷 | 第49-50页 |
4.4.2 企业信用评级奖惩制度的完善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