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2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4页 |
(二)病例来源 | 第14页 |
(三)诊断标准 | 第14页 |
(四)病例选择标准 | 第14-15页 |
1.病例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2.病例排除标准 | 第15页 |
3.病例脱落标准 | 第15页 |
4.病例剔除标准 | 第15页 |
(五)临床试验方法 | 第15页 |
(六)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七)观察指标 | 第16-18页 |
1.疗效观察 | 第16-17页 |
2.不良反应的观察、判断、处理措施及安全性评价 | 第17-18页 |
(八)疗效评价 | 第18-19页 |
1.疼痛缓解评价标准,VRS 法和(或)NRS 法则较为客观且简便易行。 | 第19页 |
2.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 第19页 |
(九)疗效分析 | 第19-20页 |
(十)统计学处理 | 第20-21页 |
临床资料 | 第21-25页 |
(一)两组性别构成比较 | 第21页 |
(二)两组年龄构成比较 | 第21页 |
(三)原发病种分布情况 | 第21-22页 |
(四)疼痛部位情况 | 第22页 |
(五)用药前KPS评分比较 | 第22页 |
(六)用药前QOL评分比较 | 第22页 |
(七)用药前NRS评分比较 | 第22-23页 |
(八)用药前中医证候症状积分比较 | 第23页 |
(九)用药前血液流变学数据的比较 | 第23-24页 |
(十)用药前安全性指标的比较 | 第24-25页 |
研究结果 | 第25-32页 |
(一)治疗组与对照组NRS评分比较 | 第25页 |
(二)用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缓解情况比较 | 第25页 |
(三)用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疗效直观图 | 第25-26页 |
(四)用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症状积分比较 | 第26-27页 |
(五)用药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症状积分比较 | 第27页 |
(六)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第27页 |
(七)中医症候疗效直观图 | 第27-28页 |
(八)治疗组与对照组KPS评分比较 | 第28页 |
(九)治疗组与对照组QOL评分比较 | 第28-29页 |
(十)用药后血液流变学数据的比较 | 第29页 |
(十一)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数据的比较 | 第29-30页 |
(十二)治疗组与对照组安全性指标的比较 | 第30-31页 |
(十三)不良反应观察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41页 |
(一)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 第32页 |
(二)现代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 第32-34页 |
(三)癌痛的中医治疗 | 第34-36页 |
1.内治法 | 第34页 |
2.外治法 | 第34-35页 |
3.针灸疗法 | 第35-36页 |
(四)导师经验及本研究的实际意义 | 第36-37页 |
(五)手拈散合四逆散配伍分析及方药的中西医浅析 | 第37-39页 |
1.出处 | 第37页 |
2.配伍分析 | 第37-38页 |
3.方药的中西医浅析 | 第38-39页 |
(六)本课题的研究特点及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39页 |
1.本课题的研究特点 | 第39页 |
2.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39页 |
(七)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文献综述 | 第44-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6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