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本文框架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1.3.3 本文框架 | 第12-13页 |
2 用人单位惩戒权制度概述 | 第13-21页 |
2.1 用人单位惩戒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13-15页 |
2.1.1 用人单位惩戒权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用人单位惩戒权的特征 | 第14-15页 |
2.2 用人单位惩戒权的性质及限制 | 第15-19页 |
2.2.1 用人单位惩戒权的性质 | 第15-17页 |
2.2.2 用人单位惩戒权的限制 | 第17-19页 |
2.3 完善用人单位惩戒权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2.3.1 提高用人单位工作效率 | 第19页 |
2.3.2 制止劳动者违纪行为 | 第19-20页 |
2.3.3 防止用人单位滥用惩戒权 | 第20-21页 |
3 我国关于用人单位惩戒权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3.1 我国关于用人单位惩戒权的规定 | 第21-22页 |
3.1.1 用人单位惩戒权在《劳动法》中的规定 | 第21页 |
3.1.2 用人单位惩戒权在《劳动合同法》中的规定 | 第21-22页 |
3.2 我国用人单位惩戒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3.2.1 缺乏对用人单位惩戒权的原则性规定 | 第22页 |
3.2.2 用人单位惩戒权的惩戒事由、种类不明确 | 第22页 |
3.2.3 用人单位惩戒权的程序规制几乎空白 | 第22-23页 |
3.2.4 对被惩戒劳动者的救济不全面 | 第23-25页 |
4 域外用人单位惩戒权的规定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31页 |
4.1 域外用人单位惩戒权的规定 | 第25-29页 |
4.1.1 德国用人单位惩戒权制度 | 第25-26页 |
4.1.2 法国用人单位惩戒权制度 | 第26-27页 |
4.1.3 日本用人单位惩戒权制度 | 第27-29页 |
4.2 域外用人单位惩戒权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4.2.1 规定惩戒权的行使原则 | 第29页 |
4.2.2 限制惩戒权的手段 | 第29页 |
4.2.3 规范惩戒权行使的程序 | 第29-31页 |
5 完善我国用人单位惩戒权制度的具体建议 | 第31-44页 |
5.1 完善用人单位惩戒权制度的实体建议 | 第31-38页 |
5.1.1 明确用人单位行使惩戒权的原则 | 第31-32页 |
5.1.2 规范用人单位行使惩戒权的条件 | 第32-33页 |
5.1.3 根据劳动者的义务制定惩戒事由 | 第33-35页 |
5.1.4 完善用人单位惩戒的手段 | 第35-38页 |
5.2 完善用人单位惩戒权制度的程序建议 | 第38-41页 |
5.2.1 明确用人单位劳动规章的制订程序 | 第38-39页 |
5.2.2 确立用人单位行使惩戒权的步骤 | 第39-41页 |
5.2.3 设定用人单位惩戒权的除斥期间 | 第41页 |
5.3 拓宽用人单位惩戒权制度的救济渠道 | 第41-44页 |
5.3.1 将用人单位惩戒的纠纷全面纳入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 | 第41-42页 |
5.3.2 完善对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司法审查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