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比较基因组、转录组和基因功能研究揭示核盘菌致病和发育的分子机理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缩略词表第16-1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8-31页
    1 研究进展第18-30页
        1.1 病原物与植物互作研究第18-25页
            1.1.1 分泌蛋白的生物信息学预测与试验验证第18页
            1.1.2 丝状病原菌中效应因子与寄主植物靶标互作系统第18-22页
            1.1.3 丝状病原物效应因子的转运第22-23页
            1.1.4 病原菌中效应因子与寄主植物靶标的互作模式第23-24页
            1.1.5 植物抗病蛋白的类型第24-25页
        1.2 核盘菌及其危害与防治第25-26页
        1.3 核盘菌菌核形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第26页
        1.4 核盘菌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第26-27页
        1.5 基因功能研究技术第27-29页
            1.5.1 基因失活与基因表达调控第27-28页
            1.5.2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第28页
            1.5.3 蛋白质互作研究技术第28-29页
        1.6 高通量基因表达分析第29-30页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比较基因组揭示转座在核盘菌基因组进化过程中起作用第31-50页
    引言第31-32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32-34页
        2.1.1 基因组数据来源第32页
        2.1.2 基因组功能注释第32页
        2.1.3 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和转座元件的注释第32-33页
        2.1.4 核盘菌中类似CENP-B的DDE超家族核酸内切酶和反转录酶的遗传发育分析第33页
        2.1.5 核盘菌中类似CENP-B的DDE超家族核酸内切酶和反转录酶的蛋白结构域和模体结构以及基因结构分析第33页
        2.1.6 核盘菌中转座元件与类似CENP-B的DDE超家族核酸内切酶和反转录酶编码基因间的关系分析第33-3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4-49页
        2.2.1 基因组功能注释及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第34-39页
        2.2.2 转座原件及重复序列比较分析结果第39页
        2.2.3 核盘菌中类似CENP-B的DDE超家族核酸内切酶和反转录酶的进化第39-43页
        2.2.4 核盘菌中类似CENP-B的DDE超家族核酸内切酶和反转录酶的蛋白结构域和模体结构以及基因结构第43-48页
        2.2.5 核盘菌中类似CENP-B的DDE超家族核酸内切酶和反转录酶家族成员的扩增和核盘菌基因组中转座元件的关系第48-49页
    2.3 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核盘菌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第50-69页
    引言第50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50-53页
        3.1.1 菌株和培养条件第50页
        3.1.2 试剂、仪器及DGE测序样品准备第50-51页
        3.1.3 核盘菌数字表达谱的构建第51-52页
        3.1.4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第52页
        3.1.5 数字表达谱的q RT-PCR验证第52-53页
        3.1.6 数字表达谱分析第5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3-68页
        3.2.1 核盘菌的数字表达谱数据及质量评估第53-55页
        3.2.2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结果第55-58页
        3.2.3 数字表达谱的q RT-PCR验证结果第58-60页
        3.2.4 致病和菌核形成过程中主要的蛋白家族和结构域第60页
        3.2.5 功能谱分析第60-65页
        3.2.6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第65-68页
    3.3 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功能谱分析揭示碳固定循环相关基因在核盘菌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第69-91页
    引言第69-70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70-74页
        4.1.1 菌株和培养条件第70页
        4.1.2 基因沉默载体的构建和核盘菌的转化第70页
        4.1.3 基因表达动态检测第70-73页
        4.1.4 核盘菌基因沉默转化子的表型检测第73页
        4.1.5 数据来源第73页
        4.1.6 KEGG功能谱分析第73页
        4.1.7 碳固定相关基因的遗传发育分析第73-7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4-90页
        4.2.1 KEGG功能谱第74页
        4.2.2 q RT-PCR证实数字表达谱中碳固定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第74-79页
        4.2.3 核盘菌中的碳固定相关基因第79-83页
        4.2.4 碳固定相关基因在核盘菌的不同发育阶段受到显著调控第83-84页
        4.2.5 碳固定相关基因在核盘菌的致病力和菌核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84-86页
        4.2.6 碳固定相关基因的进化第86-90页
    4.3 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比较基因组和转录分析揭示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在植物病原真菌侵染和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91-109页
    引言第91-9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92-93页
        5.1.1 菌株及培养条件第92页
        5.1.2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及其CBMs的功能注释第92页
        5.1.3 数据来源第92-93页
        5.1.4 基因表达聚类分析第93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93-108页
        5.2.1 植物病原真菌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及其CBMs的比较基因组分析第93-98页
        5.2.2 核盘菌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及其CBMs的编码基因的表达模式第98-101页
        5.2.3 禾谷镰刀菌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及其CBMs的编码基因在侵染、有性发育和分生孢子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第101-105页
        5.2.4 青杨叶锈菌和麦类杆锈菌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及其CBMs的编码基因在侵染过程中的转录分析第105-108页
    5.3 小结第108-109页
第六章 核盘菌候选效应因子的鉴定和小分泌蛋白Ss CVNH的功能研究第109-127页
    引言第109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109-112页
        6.1.1 候选效应因子的筛选第109-110页
        6.1.2 菌株及其培养条件第110-111页
        6.1.3 本章所用引物第111-112页
        6.1.4 载体构建第112页
        6.1.5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第112页
        6.1.6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12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12-125页
        6.2.1 核盘菌各个发育阶段显著上调的分泌蛋白编码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第112-115页
        6.2.2 核盘菌中鉴定出的候选效应因子第115-118页
        6.2.3 SsCVNH预测的蛋白结构第118-120页
        6.2.4 SsCVNH的表达模式第120-121页
        6.2.5 SsCVNH是分泌蛋白第121-123页
        6.2.6 SsCVNH与核盘菌致病力和菌核发育密切相关第123-125页
    6.3 小结和讨论第125-127页
第七章 核盘菌中小分泌蛋白SsSSVP1的功能研究第127-163页
    引言第127-128页
    7.1 材料和方法第128-135页
        7.1.1 菌株、植物及其培养条件第128页
        7.1.2 本章所用引物第128页
        7.1.3 载体构建第128-134页
        7.1.4 蛋白质沉淀、透析和浓缩第134页
        7.1.5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第134-135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35-160页
        7.2.1 SsSSVP1的特性第135-136页
        7.2.2 SsSSVP1在核盘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第136-137页
        7.2.3 SsSSVP1的沉默导致核盘菌致病力下降和菌核形成延迟第137-140页
        7.2.4 SsSSVP1超表达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第140-142页
        7.2.5 SsSSVP1~(?SP)定位于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且能够引起本氏烟的细胞坏死第142-145页
        7.2.6 SsSSVP1能够以不依赖于病原菌的方式被植物细胞内化吸收第145-149页
        7.2.7 SsSSVP1~(?SP)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并能够与植物中的QCR8蛋白互作第149-152页
        7.2.8 SsSSVP1中半胱氨酸残基的点突变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第152-156页
        7.2.9 SsSSVP1~(?SP)和QCR8之间的互作干扰QCR8在线粒体上的定位第156-158页
        7.2.10 QCR8的沉默导致植物发育异常和细胞坏死第158-160页
    7.3 小结和讨论第160-163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第163-169页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63-166页
        8.1.1 比较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揭示核盘菌基因组特性和发育调控机制第163页
        8.1.2 功能谱分析及功能研究表明植物碳固定循环“印迹”在核盘菌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第163-164页
        8.1.3 比较基因组和转录分析揭示植物病原真菌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及其CBMs在侵染和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164-165页
        8.1.4 分泌蛋白组分析及候选效应因子功能研究证实核盘菌中小分泌蛋白在其与寄主植物的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第165-166页
    8.2 展望第166-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8页
附录 1:附表第188-308页
附录 2:论文发表情况第308-310页
致谢第310-312页

论文共3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铋氧化物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下一篇:江苏省乙型肝炎疾病负担与防治策略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