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含铋氧化物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0页
    1.1 半导体光催化概述第14-20页
        1.1.1 引言第14-16页
        1.1.2 半导体光催化基本原理第16-18页
        1.1.3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2 新型光催化材料第20-28页
        1.2.1 铋系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第20-26页
        1.2.2 银系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第26-28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28-30页
第2章 Ag_2O/Bi_2O_3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30-46页
    2.1 前言第30-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4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31-32页
        2.2.2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第32-33页
        2.2.3 材料的表征第33页
        2.2.4 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评价第33-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4-45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4-35页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35-36页
        2.3.3 形貌分析(SEM、TEM)及能量散射谱分析(EDS)第36-38页
        2.3.4 BET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第38-39页
        2.3.5 紫外-可见漫发射光谱分析(UV-vis DRS)第39-41页
        2.3.6 Ag_2O/Bi_2O_3复合微球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41-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Ag_2CO_3/Bi_2O_2CO_3微米花的低温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46-64页
    3.1 前言第46-47页
    3.2 实验部分第47-49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47页
        3.2.2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第47-48页
        3.2.3 材料的表征第48页
        3.2.4 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评价第48-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62页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49-50页
        3.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50-51页
        3.3.3 形貌分析(SEM)及能量散射谱分析(EDS)第51-53页
        3.3.4 Ag_2CO_3/Bi_2O_2CO_3微米花的形成机理第53-55页
        3.3.5 BET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第55-57页
        3.3.6 紫外-可见漫发射光谱分析(UV-vis DRS)与荧光光谱分析(PL)第57-58页
        3.3.7 Ag_2CO_3/Bi_2O_2CO_3微米花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58-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4章 三元纳米材料Ag/Ag_3PO_4/BiPO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64-82页
    4.1 前言第64-65页
    4.2 实验部分第65-67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65-66页
        4.2.2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第66-67页
        4.2.3 材料的表征第67页
        4.2.4 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评价第6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7-80页
        4.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67-68页
        4.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68-69页
        4.3.3 形貌分析(SEM)及能量散射谱分析(EDS)第69-72页
        4.3.4 BET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第72-74页
        4.3.5 紫外-可见漫发射光谱分析(UV-visDRS) 与荧光光谱分析(PL)第74-75页
        4.3.6 Ag/Ag_3PO_4/BiPO_4光催化性能的研究第75-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5章 三维有序花状Ag/AgX/BiOX (X=Br,I)微球的制备与研究第82-99页
    5.1 前言第82-83页
    5.2 实验部分第83-85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83-84页
        5.2.2 Ag/AgX/BiOX (X=Br,I)微球的制备第84页
        5.2.3 BiOX微球和Ag/AgX (X=Br,I)的制备第84页
        5.2.4 材料的表征第84页
        5.2.5 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评价第84-8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5-98页
        5.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85-86页
        5.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86-89页
        5.3.3 形貌分析(SEM)及能量散射谱分析(EDS)第89-91页
        5.3.4 BET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第91-93页
        5.3.5 紫外-可见漫发射光谱分析(UV-visDRS)第93-94页
        5.3.6 Ag/AgX/BiOX (X=Br,I)微球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94-98页
    5.4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6章 Ag/AgI/BiOI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动力学及降解机理研究第99-116页
    6.1 前言第99-100页
    6.2 实验部分第100-103页
        6.2.1 试剂与仪器第100页
        6.2.2 Ag/AgI/BiOI层状微球的制备第100页
        6.2.3 Ag/AgI/BiOI催化剂等电点的测定第100-101页
        6.2.4 MB溶液标准曲线的测定第101-102页
        6.2.5 Ag/AgI/BiOI催化剂表面的等温吸附实验第102-103页
        6.2.6 Ag/AgI/BiOI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实验第103页
        6.2.7 光催化机理验证实验第10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3-115页
        6.3.1 Ag/AgI/BiOI复合催化剂对MB的吸附性能第103-105页
        6.3.2 Ag/AgI/BiOI复合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第105-111页
        6.3.3 Ag/AgI/BiOI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研究第111-115页
    6.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结论与展望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8-139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及排名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视频的人体目标跟踪与识别技术研究
下一篇:比较基因组、转录组和基因功能研究揭示核盘菌致病和发育的分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