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对外关系论文--与各国政府的关系论文

近代中日关系背景下的“支那”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导论第10-18页
    一、选题简介和选题由来第10-11页
        (一)选题简介第10页
        (二)选题由来第10-11页
    二、选题论证第11-12页
        (一)理论意义第11页
        (二)学术价值第11-12页
        (三)现实作用第12页
    三、学术史综述第12-16页
        (一) 资料的发掘与整理第12-14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四、相关界定第16-18页
        (一)时间界定第16页
        (二)空间界定第16-17页
        (三)关键词第17-18页
第一章“支那”与“中国”第18-54页
    第一节“支那”的起源第18-30页
        (一)“支那”起源的语言学考证第18-20页
        (二)“支那”起源各说综述第20-25页
        (三)“支那”问题的缘起第25-30页
    第二节 释“中国”第30-35页
        (一)释“中”释“国”第30-31页
        (二)“中国”名号的起源第31页
        (三)作为地域与文化概念的“中国”及其意义第31-33页
        (四)“中国”概念的演变与定型第33-35页
    第三节“中国意识”与“中国认同”第35-45页
        (一)“中国意识”在宋代的萌发第35-38页
        (二)蒙元、满清的“中国认同”第38-40页
        (三)从周边国家看中国第40-43页
        (四)国家观念的缺失第43-45页
    第四节“中华民族”观念的产生第45-54页
        (一)“民族”一词在近代的诞生轨迹第46-50页
        (二)“民族”与“nation”辨证第50-52页
        (三)“中华民族”的诞生第52-54页
第二章 日本人的“支那”观第54-92页
    第一节 德川幕府时期的中国观第54-59页
        (一)“华夷变态”第54-56页
        (二)日本本土民族思想的萌芽第56-59页
    第二节 从质疑到蔑视——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第59-63页
        (一)千岁丸上海行第59-61页
        (二)甲午战争与蔑视型中国观的泛化第61-63页
    第三节 从蔑视到无视——从甲午战争到侵华战争第63-72页
        (一)对戊戌维新运动的印象第63-65页
        (二)八国联军与日俄战争时期对中国人的蔑视第65-68页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观第68-72页
    第四节 从无视到敌视——侵华战争的发动第72-77页
    第五节 日本对中日国名称呼的变迁第77-86页
        (一)明治维新前日本对中国的称呼第77-79页
        (二)明治维新以后有关中国国名的写法第79-84页
        (三)日本人对日本的称呼第84-86页
    第六节“支那”在日语中的使用情况第86-92页
        (一)明治维新之前第86-88页
        (二)明治维新之后第88-92页
第三章 中国人的“支那”观第92-150页
    第一节 中国人使用“支那”的情况第92-106页
        (一)“支那”近代在华传播初期第92-94页
        (二)“支那”近代在华传播的兴盛期第94-100页
        (三)“支那”在民国时期的使用情况第100-103页
        (四)对使用“支那”原因的探析第103-106页
    第二节 留日学生的创伤性记忆第106-115页
        (一)沉重的书写——对“支那”创伤记忆的记录第106-112页
        (二)留日群体的混乱状况第112-113页
        (三)反击:反日情绪的兴起第113-115页
    第三节 民国报刊中的“支那”第115-141页
        (一)民国报刊对“支那”褒贬的争论第117-135页
        (二)其他相关报道第135-141页
    第四节 对“支那”褒贬含义的辨析第141-150页
        (一)支持使用“支那”的理由第141页
        (二)对“支那”非贬义的驳斥第141-145页
        (三)“支那”的消亡第145-150页
结语第150-153页
附录(图片)第153-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2页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82-183页
后记第183-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习近平的人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