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与损伤模型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1 再生混凝土骨料的研究第12-13页
        1.3.2 纤维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第13页
        1.3.3 再生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4 混凝土结构损伤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情况第15-16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2 硅粉与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第17-31页
    2.1 试验目的第17页
    2.2 试件所需材料第17-19页
    2.3 纤维增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19-20页
    2.4 试件制作第20-21页
    2.5 试验方法第21页
    2.6 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第21-27页
        2.6.1 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的计算第21-22页
        2.6.2 试件轴心抗压强度计算第22-23页
        2.6.3 试件弹性模量计算第23页
        2.6.4 试件劈裂抗拉强度计算第23-24页
        2.6.5 试件抗剪强度计算第24-27页
    2.7 试验结果分析第27-29页
        2.7.1 硅粉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27-28页
        2.7.2 二元混杂纤维对再生混凝强度的影响第28页
        2.7.3 二元混杂纤维对再生混凝土破坏形态的影响第28-29页
    2.8 本章小结第29-31页
3 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第31-46页
    3.1 试验目的第31页
    3.2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介绍第31-35页
        3.2.1 节点受力过程第31-33页
        3.2.2 节点的破坏形式第33-34页
        3.2.3 框架节点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第34-35页
    3.3 试件设计及制作第35-38页
        3.3.1 试件设计第35-36页
        3.3.2 试件制作第36-37页
        3.3.3 材性试验第37-38页
    3.4 试验方案第38-41页
        3.4.1 观测内容第38页
        3.4.2 加载装置第38-39页
        3.4.3 测点布置第39-40页
        3.4.4 数据采集第40-41页
        3.4.5 加载制度第41页
    3.5 试验过程第41-45页
        3.5.1 试验现象第41-44页
        3.5.2 混杂纤维对试件的影响第44-45页
    3.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4 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框架中节点试验结果分析第46-58页
    4.1 滞回曲线第46-48页
    4.2 骨架曲线第48-49页
    4.3 荷载特征值第49-50页
    4.4 延性分析第50-52页
    4.5 承载力衰减第52-53页
    4.6 刚度退化第53-55页
    4.7 耗能分析第55-56页
    4.8 本章小结第56-58页
5 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框架中节点地震损伤模型研究第58-70页
    5.1 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框架中节点地震损伤评价方法第58-59页
    5.2 单参数损伤模型研究第59-64页
        5.2.1 能量损伤模型第60页
        5.2.2 延性损伤模型第60-62页
        5.2.3 刚度损伤模型第62-64页
    5.3 双参数损伤模型研究第64-68页
        5.3.1 改进的Park-ang损伤模型研究第65-67页
        5.3.2 修正的Park-ang损伤模型研究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6.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再生混凝土T形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及损伤模型研究
下一篇:基于BIM的EPC项目管理流程与组织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