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1.2.2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结构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0 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概念 | 第22页 |
2.1 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民事责任属于专家责任范畴 | 第22-24页 |
2.2 注册会计师承担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2.1 注册会计师与第三人契约说 | 第24页 |
2.2.2 注册会计师侵权说 | 第24-25页 |
2.2.3 注册会计师职业独立责任说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责任保障机制 | 第26-38页 |
3.1 注册会计师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因 | 第26-28页 |
3.1.1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决定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 | 第26-27页 |
3.1.2 专业胜任能力匮乏导致法律风险 | 第27-28页 |
3.2 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28-30页 |
3.2.1 规责原则的概念 | 第28-29页 |
3.2.2 承担过错责任的注意事项 | 第29页 |
3.2.3 承担公平责任的注意事项 | 第29-30页 |
3.3 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特殊性 | 第30-35页 |
3.3.1 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复杂性 | 第30-32页 |
3.3.2 因果关系构成的复杂性 | 第32页 |
3.3.3 请求权主体的不确定性 | 第32页 |
3.3.4 责任承担主体的双重性 | 第32-33页 |
3.3.5 认定标准的独特性 | 第33-34页 |
3.3.6 赔偿范围的复杂性 | 第34-35页 |
3.4 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责任保障机制的意义 | 第35-38页 |
3.4.1 是注册会计师抵御风险的必要手段 | 第35-36页 |
3.4.2 是健全执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措施 | 第36页 |
3.4.3 是保障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6-37页 |
3.4.4 是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38-45页 |
4.1 公司概况 | 第38页 |
4.2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回顾 | 第38-39页 |
4.3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 中磊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分析 | 第40-42页 |
4.4.1 主观过错的认定 | 第40-41页 |
4.4.2 违法行为的认定 | 第41-42页 |
4.4.3 损害结果的认定 | 第42页 |
4.4.4 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42页 |
4.5 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免于承担民事赔偿的原因 | 第42-43页 |
4.6 案例总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我国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50页 |
5.1 责任承担方面 | 第45-47页 |
5.1.1 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制度不完善 | 第45-46页 |
5.1.2 注册会计师赔偿责任承担方式不科学 | 第46-47页 |
5.2 赔偿能力方面 | 第47-50页 |
5.2.1 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投保金额少、保障范围有限 | 第47-48页 |
5.2.2 保险公司承保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意愿不强 | 第48-49页 |
5.2.3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风险基金提取不科学、管理不善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保障机制的建议 | 第50-57页 |
6.1 改进注册会计师赔偿责任承担方式 | 第50-51页 |
6.2 提高注册会计师赔偿能力 | 第51-57页 |
6.2.1 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保险制度 | 第51-53页 |
6.2.2 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风险基金 | 第53-54页 |
6.2.3 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利润分配限制制度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