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概述 | 第13-18页 |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概念的辨析 | 第13-14页 |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4-15页 |
·产权分割和资产流动性理论 | 第15-16页 |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法律特征 | 第16-18页 |
·主体的特定性 | 第16页 |
·标的的特殊性 | 第16页 |
·法律关系的双重性 | 第16-17页 |
·所有权的存续性 | 第17页 |
·居住权的保有性 | 第17页 |
·还款方式的特殊性 | 第17-18页 |
·无追索权保护 | 第18页 |
3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18-25页 |
·美国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运作实践 | 第18-20页 |
·美国反向抵押贷款制度发展的背景和历程 | 第18-19页 |
·美国的政府政策和监管环境 | 第19-20页 |
·英国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运作实践 | 第20-21页 |
·英国反向抵押贷款制度发展的背景与历程 | 第20-21页 |
·英国的政府政策和监管环境 | 第21页 |
·其他国家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分析研究 | 第21-23页 |
·加拿大的反向抵押贷款制度 | 第22页 |
·新加坡的反向抵押贷款制度 | 第22-23页 |
·澳大利亚的反向抵押贷款制度 | 第23页 |
·海外国家的反向抵押贷款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3-25页 |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 第23-24页 |
·强化市场监管和风险控制 | 第24页 |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观念的转变 | 第24-25页 |
4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及其面临的法律障碍 | 第25-31页 |
·我国引进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5-26页 |
·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 | 第26-27页 |
·有利于形成家庭的新型代际关系 | 第27页 |
·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 | 第27-28页 |
·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 | 第28页 |
·建立反向抵押贷款制度在我国面临的法律障碍 | 第28-31页 |
·现有土地所有权制度带来的障碍 | 第28-30页 |
·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限制 | 第30页 |
·信用体系缺失带来的障碍 | 第30-31页 |
5 中国反向抵押贷款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31-48页 |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31-33页 |
·诚实信用原则 | 第31页 |
·平等自愿原则 | 第31-32页 |
·优先保护老年人权益原则 | 第32-33页 |
·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 第33页 |
·反向抵押贷款的主体制度 | 第33-40页 |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当事人 | 第33-38页 |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中借款方和贷款方的权利义务内容 | 第38-39页 |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中担保物的限制 | 第39-40页 |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风险控制机制 | 第40-44页 |
·反向抵押贷款的市场准入制度 | 第40-41页 |
·反向抵押贷款的市场退出制度 | 第41-42页 |
·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与外部监管 | 第42-43页 |
·建议制定《反向抵押贷款保险条例》 | 第43-44页 |
·其他配套制度 | 第44-48页 |
·在《担保法》中加入让与担保的内容 | 第44-45页 |
·建立我国信用制度体系的立法建议 | 第45页 |
·明确界定因公共利益回收土地的范围和定义 | 第45-46页 |
·在民事诉讼法中增加有关程序性规定 | 第46-47页 |
·应当修改现行相关法律中严格的分业经营条款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5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