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论文--古生代(界)论文--二叠纪(系)论文

东古特提斯洋大陆边缘二叠纪硅质岩成因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创新点摘要第10-1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7-40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34页
        1.2.1 硅质岩研究历史及进展第18-20页
        1.2.2 层状硅质岩与非层状硅质岩第20-24页
        1.2.3 大洋型硅质岩与大陆型硅质岩第24-28页
        1.2.4 我国硅质岩发育时代及矿产意义第28-30页
        1.2.5 二叠纪硅质沉积事件第30-33页
        1.2.6 存在的问题第33-34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4-35页
        1.3.1 研究内容第34-35页
        1.3.2 研究目标第35页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5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5-38页
        1.4.1 研究方法第35-38页
        1.4.2 技术路线第38页
    附表第38-40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40-57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40页
    2.2 华北南部二叠系第40-47页
        2.2.1 山西太原西山剖面第41-43页
        2.2.2 河南西部焦作、禹州剖面第43-44页
        2.2.3 安徽淮南剖面第44-45页
        2.2.4 华北二叠纪古地理第45-47页
    2.3 下扬子地区二叠系第47-50页
        2.3.1 巢湖平顶山剖面第48-49页
        2.3.2 宿松坐山剖面第49-50页
    2.4 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第50-54页
        2.4.1 湖北松滋刘家场剖面第50-51页
        2.4.2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第51-53页
        2.4.3 广西来宾铁桥剖面第53-54页
    2.5 华南二叠纪古地理第54-56页
    附表第56-57页
第三章 样品分析方法第57-63页
    3.1 剖面描述与地层对比第57页
    3.2 岩石薄片镜下鉴定第57页
    3.3 全岩常量元素分析第57-58页
        3.3.1 华北太原组硅质岩第58页
        3.3.2 华南二叠系硅质岩第58页
    3.4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第58-59页
        3.4.1 华北太原组硅质岩第58-59页
        3.4.2 华南二叠系硅质岩第59页
    3.5 不同地壳组分元素含量第59-60页
    3.6 全岩硅、氧同位素分析第60-61页
        3.6.1 华北太原组硅质岩第60页
        3.6.2 华南二叠系硅质岩第60-61页
    3.7 旋回地层学分析第61-62页
    附表第62-63页
第四章 华北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第63-79页
    4.1 硅质岩岩石学特征第63-67页
        4.1.1 下二叠统太原组硅质岩第63-66页
        4.1.2 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硅质岩第66-67页
    4.2 太原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第67-70页
        4.2.1 常量元素第68页
        4.2.2 微量元素第68-69页
        4.2.3 硅、氧同位素元素第69-70页
    4.3 太原组硅质岩成因第70-74页
        4.3.1 热水活动强度第70-72页
        4.3.2 陆相火山活动第72-73页
        4.3.3 海相硅质热水沉积第73-74页
    4.4 上石盒子组组硅质岩成因探讨第74-75页
    附表第75-79页
第五章 华南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第79-112页
    5.1 下扬子地区硅质岩岩石学特征第79-85页
        5.1.1 中二叠统栖霞组第79-82页
        5.1.2 中二叠统孤峰组第82-84页
        5.1.3 上二叠统大隆组第84-85页
    5.2 下扬子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第85-88页
        5.2.1 常量元素第85-86页
        5.2.2 微量元素第86-88页
        5.2.3 硅、氧同位素第88页
    5.3 下扬子硅质岩成因探讨第88-89页
    5.4 上扬子北部硅质岩岩石学特征第89-96页
        5.4.1 中二叠统栖霞组第90-91页
        5.4.2 中二叠统孤峰组第91-93页
        5.4.3 中二叠统吴家坪组第93页
        5.4.4 上二叠统长兴组第93-96页
    5.5 上扬子北部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第96-100页
        5.5.1 常量元素第96-98页
        5.5.2 微量元素第98-99页
        5.5.3 硅、氧同位素第99-100页
    5.6 上扬子北部硅质岩成因探讨第100-101页
    5.7 上扬子南部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第101-104页
        5.7.1 常量元素第102页
        5.7.2 微量元素第102-104页
    5.8 上扬子北部硅质岩成因探讨第104-106页
    附表第106-112页
第六章 硅质岩-泥岩旋回层序第112-142页
    6.1 天文旋回地层学基本理论第112-115页
        6.1.1 理论基础第112-115页
        6.1.2 研究进展第115页
    6.2 中生代硅质岩天文驱动第115-117页
        6.2.1 硅质岩-页岩旋回的天文成因第115-116页
        6.2.2 硅质岩序列的天文年代标尺第116-117页
    6.3 二叠纪硅质岩-泥岩沉积旋回第117-122页
        6.3.1 地层格架第117-119页
        6.3.2 古地理第119-120页
        6.3.3 时间尺度第120-122页
        6.3.4 天文参数第122页
    6.4 二叠纪硅质岩天文调谐第122-130页
        6.4.1 天文调谐方法第122-123页
        6.4.2 地层域特征第123-125页
        6.4.3 斜率调谐的时间序列第125-128页
        6.4.4 岁差调谐的时间序列第128页
        6.4.5 二次斜率调谐的时间序列第128-130页
    6.5 二叠纪硅质岩序列的天文年代标尺第130-133页
        6.5.1 时间尺度第130页
        6.5.2 沉积速率第130-131页
        6.5.3 天文年代标尺第131-132页
        6.5.4 中二叠世日长第132-133页
    6.6 二叠纪硅质岩-泥岩旋回成因第133-136页
        6.6.1 泥质输入旋回第133-134页
        6.6.2 硅质生物生产力旋回第134-135页
        6.6.3 硅质沉淀、保存及成岩旋回第135-136页
    6.7 硅质岩-泥岩旋回序列与古气候驱动第136-139页
    附表第139-142页
第七章 二叠纪硅质沉积富集规律第142-155页
    7.1 二叠纪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第142-147页
        7.1.1 常量元素特征第142-145页
        7.1.2 微量元素特征第145-146页
        7.1.3 硅、氧同位素特征第146-147页
    7.2 二叠纪硅质岩富集规律第147-153页
        7.2.1 不同成因硅质岩分布规律第147-149页
        7.2.2 硅质岩沉积响应机制第149-151页
        7.2.3 泛大洋与古特提斯洋硅质岩对比第151页
        7.2.4 对显生宙硅质岩富集的启示第151-153页
    附表第153-155页
结论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7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7-179页
致谢第179-180页
作者简介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营凹陷民丰北带沙四段近岸水下扇沉积区成岩流体及其成岩响应
下一篇:致密储层岩石物理建模及储层参数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