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ZT驱动的微纳定位平台设计及测控系统开发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课题概述 | 第12-14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课题背景 | 第12页 |
1.1.3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4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二维微纳定位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1.2.1 微位移致动器 | 第14-15页 |
1.2.2 微位移执行机构 | 第15-17页 |
1.2.3 二维微纳定位平台自由度组合方案 | 第17-19页 |
1.2.4 微位移检测装置 | 第19-20页 |
1.2.5 中心测控单元 | 第20-24页 |
1.2.6 高速通信接口 | 第24页 |
1.2.7 微弱信号处理 | 第24-2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6-28页 |
第2章 微纳定位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 第28-36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微纳定位平台结构方案 | 第28-30页 |
2.2.1 微位移致动器 | 第28-29页 |
2.2.2 微位移执行机构 | 第29页 |
2.2.3 微位移放大机构 | 第29-30页 |
2.2.4 两自由度运动机构组合方式 | 第30页 |
2.3 微纳定位平台测控系统方案 | 第30-32页 |
2.3.1 直线位移传感器选型 | 第30-31页 |
2.3.2 中心测控单元选型 | 第31-32页 |
2.3.3 通信接口选型 | 第32页 |
2.4 微弱信号处理 | 第32-33页 |
2.5 系统总体方案 | 第33-34页 |
2.6 总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微纳定位平台结构设计及优化 | 第36-50页 |
3.1 微纳定位平台结构设计 | 第36-43页 |
3.1.1 压电陶瓷致动器预加载荷装置设计 | 第36-37页 |
3.1.2 微纳定位工作台输出位移计算 | 第37-43页 |
3.2 微纳定位平台结构优化设计 | 第43-47页 |
3.2.1 结构优化设计 | 第43-45页 |
3.2.2 仿真优化 | 第45-47页 |
3.3 微纳定位平台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47-48页 |
3.4 总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基于小波熵的自适应微弱信号处理 | 第50-56页 |
4.1 基于小波熵的自适应阈值提取算法 | 第50-51页 |
4.2 小波熵提取算法仿真 | 第51-54页 |
4.3 总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微纳定位平台测控系统设计 | 第56-76页 |
5.1 系统资源需求分析 | 第56-57页 |
5.2 微纳定位工作台测控系统组成及功能 | 第57页 |
5.3 基于C++Builder的上位机设计 | 第57-61页 |
5.3.1 上位机界面设计 | 第57-59页 |
5.3.2 上位机程序实现 | 第59-61页 |
5.3.3 传输结果显示与评价 | 第61页 |
5.4 基于DSP+FPGA的中心测控单元设计 | 第61-71页 |
5.4.1 中心测控单元功能介绍 | 第61-62页 |
5.4.2 DSP程序设计 | 第62-64页 |
5.4.3 FPGA程序设计 | 第64-71页 |
5.5 USB2.0通信接口设计 | 第71-74页 |
5.6 总结 | 第74-76页 |
第6章 虚拟样机系统构建 | 第76-82页 |
6.1 虚拟样机系统概述 | 第76-77页 |
6.2 虚拟样机系统设计步骤 | 第77-78页 |
6.3 虚拟样机系统构建 | 第78-81页 |
6.3.3 开环特性实验 | 第79-80页 |
6.3.4 闭环跟踪实验 | 第80-81页 |
6.4 总结 | 第81-82页 |
第7章 系统集成及性能测试 | 第82-90页 |
7.1 实验系统加工、装配与调试 | 第82-83页 |
7.2 性能测试 | 第83-89页 |
7.2.1 平台性能测试 | 第83-85页 |
7.2.2 基于小波熵的微弱信号处理性能测试 | 第85-86页 |
7.2.3 开环特性实验 | 第86-87页 |
7.2.4 闭环跟踪实验 | 第87-89页 |
7.3 总结 | 第89-90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4页 |
8.1 结论 | 第90-91页 |
8.2 展望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获奖情况及发明专利 | 第102-104页 |
作者简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