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北京旧城历史街区中邻里交往空间的重塑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北京旧城历史街区中的邻里交往第10页
        1.1.2 旧城历史街区中邻里交往的衰退第10-11页
        1.1.3 居民对邻里交往空间的需求第11页
        1.1.4 对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需求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涉及概念第13-17页
        1.3.1 北京旧城第13-14页
        1.3.2 历史街区第14页
        1.3.3 邻里交往空间第14-17页
    1.4 相关学科及理论第17-19页
        1.4.1 环境行为学第17页
        1.4.2 环境心理学第17-18页
        1.4.3 人类聚居学第18-19页
    1.5 研究内容第19页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9-22页
        1.6.1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6.2 研究框架第21-22页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第22-36页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2-25页
        2.1.1 国外旧城更新改造的相关研究第22-23页
        2.1.2 关于邻里关系和交往空间的相关研究第23-25页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25-27页
        2.2.1 关于旧城更新改造的相关研究第25-26页
        2.2.2 关于邻里关系和交往空间的相关研究第26-27页
    2.3 国内外相关改造设计案例分析第27-34页
        2.3.1 国外相关改造设计案例分析第27-30页
        2.3.2 国内相关改造设计案例分析第30-34页
    2.4 关于国内外相关改造设计案例的经验总结第34-36页
第3章 旧城邻里交往失落的原因及重塑交往空间的必要性第36-48页
    3.1 北京旧城历史街区中邻里交往的发展演变第36-39页
        3.1.1 传统旧城历史街区中的邻里交往第36-37页
        3.1.2 解放后旧城历史街区中的邻里交往第37-38页
        3.1.3 现代旧城历史街区中的邻里交往第38-39页
    3.2 旧城历史街区中邻里交往失落的原因及影响第39-43页
        3.2.1 邻里交往失落的原因第39-41页
        3.2.2 邻里交往失落带来的影响第41-43页
    3.3 重塑邻里交往空间的必要性第43-48页
        3.3.1 重塑邻里关系的意义第43-44页
        3.3.2 邻里交往空间与邻里关系第44页
        3.3.3 重塑邻里交往空间的必要性第44-48页
第4章 北京旧城历史街区中邻里交往空间的现状调研分析第48-58页
    4.1 胡同‐街道中的邻里交往空间第48-51页
    4.2 四合院‐建筑邻里交往空间第51-54页
    4.3 邻里交往空间的现状问题第54-58页
        4.3.1 旧城历史街区邻里交往空间分布不均,且数量有限第54-55页
        4.3.2 邻里交往空间功能单一,环境品质不佳第55页
        4.3.3 历史街区中的邻里交往空间缺乏有机联系以及整体性第55页
        4.3.4 邻里交往空间的特性不明显,场所感不强第55-56页
        4.3.5 旧城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与邻里交往空间的规划建设分离第56-58页
第5章 旧城历史街区中邻里交往空间的重塑设计探索第58-96页
    5.1 邻里交往空间的重塑设计原则第58-60页
        5.1.1 空间整体性设计原则第58页
        5.1.2 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原则第58-59页
        5.1.3 小规模渐进式的设计原则第59页
        5.1.4 鼓励居民参与原则第59页
        5.1.5 促进邻里交往的原则第59-60页
    5.2 重塑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目标第60-62页
        5.2.1 邻里交往空间的可达性目标第60-61页
        5.2.2 邻里交往空间的舒适性目标第61页
        5.2.3 邻里交往空间的可见性目标第61-62页
    5.3 邻里交往空间的重塑设计策略第62-66页
        5.3.1 邻里交往空间的均匀整合第62-63页
        5.3.2 邻里交往空间的尺度控制第63-64页
        5.3.3 建立清晰的邻里交往空间边界第64页
        5.3.4 四合院建筑与胡同街道空间分区设计第64-66页
    5.4 邻里交往空间的重塑设计实践——以东四三至八条历史街区为例第66-94页
        5.4.1 地区背景第66页
        5.4.2 胡同道路空间设计第66-79页
        5.4.3 四合院建筑空间设计第79-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结论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片段与总体” “日常与反常”--以网师园为例的园林拼贴性探析
下一篇:基于心理安全的北京地铁站空间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