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核酸论文--脱氧核糖核酸(DNA)论文

基于功能DNA的单分子水平蛋白动态及活细胞蛋白递送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5-35页
    1.1 DNA功能化种类及应用第16-19页
        1.1.1 化学修饰功能化及应用第16-18页
        1.1.2 结构设计功能化及应用第18-19页
    1.2 DNA纳米结构的种类和应用第19-23页
        1.2.1 DNA纳米结构的种类第19-21页
        1.2.2 DNA纳米结构的应用第21-23页
    1.3 固体支持磷脂双分子层及应用第23-26页
        1.3.1 固体支持磷脂双分子层第23-24页
        1.3.2 固体支持磷脂双分子层的应用第24-26页
    1.4 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技术现状第26-29页
        1.4.1 分子生物学技术第26-27页
        1.4.2 生物物理学技术第27-28页
        1.4.3 小结第28-29页
    1.5 活细胞物质递送研究现状第29-33页
        1.5.1 载体依赖的物质递送方法和局限第29-32页
        1.5.2 细胞膜破坏介导的物质递送方法和局限第32-33页
        1.5.3 小结第33页
    1.6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第33-35页
第2章 单分子水平实时观测酶促级联反应动态第35-65页
    2.1 引言第35-38页
    2.2 实验部分第38-51页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8-46页
        2.2.2 实验步骤第46-51页
            2.2.2.1 葡萄糖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的修饰和表征第46-47页
            2.2.2.2 脂质体以及玻璃表面磷脂双分子层的制备第47页
            2.2.2.3 葡萄糖氧化酶在三角DNA折纸筏上的组装和表征第47-48页
            2.2.2.4 过氧化氢酶和葡萄糖氧化酶分别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动态和静态连接第48-49页
            2.2.2.5 荧光漂白后恢复实验第49页
            2.2.2.6 级联反应发生时对过氧化氢酶的运动和分布进行追踪和成像第49-50页
            2.2.2.7 荧光各向异性实验第50-51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51-64页
        2.3.1 荧光分子和DNA修饰的过氧化氢酶在磷脂双层上的动态连接第51-54页
        2.3.2 装载葡萄糖氧化酶的折纸筏在磷脂双层上锚定第54-55页
        2.3.3 级联反应发生时葡萄糖氧化酶周围过氧化氢酶的扩散行为第55-59页
        2.3.4 级联反应发生时葡萄糖氧化酶周围过氧化氢酶的分布行为第59-64页
    2.4 总结第64-65页
第3章 单分子水平细胞信号通路蛋白动态相互作用追踪第65-89页
    3.1 引言第65-69页
    3.2 实验部分第69-76页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69-72页
        3.2.2 实验步骤第72-76页
            3.2.2.1 真核细胞表达纯化带生物素标签的AKT2和GSK3β第72页
            3.2.2.2 检验目标蛋白表达效果第72-73页
            3.2.2.3 在带生物素标签的AKT2上连接DNA第73-74页
            3.2.2.4 在磷脂双层上动态组装DNA修饰的AKT2并表征第74页
            3.2.2.5 三角DNA折纸筏上组装GSK3β 并表征第74-75页
            3.2.2.6 实时观测AKT2和GSK3β 动态相互作用第75-76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76-87页
        3.3.1 研究对象信号蛋白的选择第76-77页
        3.3.2 研究对象信号蛋白表达情况第77-80页
        3.3.3 上游激酶AKT2在磷脂双层上的连接和运动行为第80-82页
        3.3.4 下游激酶GSK3β 在DNA折纸筏上的组装情况第82-85页
        3.3.5 上下游激酶动态相互作用追踪第85-87页
    3.4 小结第87-89页
第4章 DNA杂交介导的膜融合向细胞质递送外源蛋白第89-113页
    4.1 引言第89-91页
    4.2 实验部分第91-97页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91-93页
        4.2.2 实验步骤第93-97页
            4.2.2.1 脂质体制备第93页
            4.2.2.2 细胞培养及材料细胞毒性测试第93-94页
            4.2.2.3 细胞和脂质体融合实验第94-95页
            4.2.2.4 选择性膜融合和蛋白递送实验第95-96页
            4.2.2.5 时空控制脂质体和细胞结合实验第96页
            4.2.2.6 细胞毒性蛋白递送实验第96-97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97-112页
        4.3.1 DNA杂交介导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及辣根过氧化物酶递送第97-104页
        4.3.2 DNA杂交介导的膜融合与内吞途径无关第104-107页
        4.3.3 DNA杂交特异性介导的选择性融合第107-109页
        4.3.4 杂交链反应介导脂质体和细胞时空可控结合第109-111页
        4.3.5 DNA杂交介导膜融合递送细胞毒蛋白第111-112页
    4.4 小结第112-113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NA的生物计算和超分辨成像
下一篇:SiO2表面上醇类分子的浸润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