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润滑油概述 | 第11-14页 |
1.2.1 基础油的分类 | 第11页 |
1.2.2 基础油的结构族组成 | 第11-12页 |
1.2.3 添加剂的分类 | 第12-14页 |
1.3 润滑油基础油加工工艺发展 | 第14-17页 |
1.3.1 传统生产工艺 | 第14-15页 |
1.3.2 加氢生产工艺 | 第15页 |
1.3.3 催化脱蜡工艺 | 第15-16页 |
1.3.4 异构脱蜡工艺 | 第16页 |
1.3.5 合成润滑油生产工艺 | 第16-17页 |
1.4 润滑油基础油光安定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1 氮化物原因 | 第17页 |
1.4.2 非碱性氮化物原因 | 第17页 |
1.4.3 重芳烃原因 | 第17-18页 |
1.4.4 极性化合物原因 | 第18页 |
1.5 润滑油的氧化机理 | 第18-20页 |
1.5.1 烃类化合物的氧化机理 | 第18-20页 |
1.5.2 非烃类化合物的氧化机理 | 第20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芳香组分的分离与鉴定 | 第21-30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6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21-22页 |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2页 |
2.2.3 原料基本性质测定 | 第22-23页 |
2.2.4 吸附色谱分离方案 | 第23-26页 |
2.2.5 紫外吸收K值的计算方法 | 第26页 |
2.3 原料的基本性质 | 第26-27页 |
2.4 芳香组分分离效果的鉴定 | 第27-29页 |
2.4.1 折光指数法评价芳香组分的分离效果 | 第27-28页 |
2.4.2 紫外光谱法评价芳香组分的分离效果 | 第28页 |
2.4.3 元素分析法评价芳香组分的分离效果 | 第28-29页 |
2.4.4 质谱法评价芳香组分的分离效果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不同化学组成对润滑油基础油光安定性的影响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31页 |
3.2.2 油品紫外光安定性测定方法的原理 | 第31-32页 |
3.2.3 油品紫外光安定性测定方法 | 第32页 |
3.2.4 透光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3.3 芳烃对润滑油基础油光安定性的影响 | 第33-36页 |
3.3.1 单环芳烃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双环芳烃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多环芳烃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 含硫、含氮化合物对润滑油基础油光安定性的影响 | 第36-39页 |
3.4.1 碱性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2 非碱性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3 含硫化合物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添加剂对润滑油基础油光安定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不同润滑油基础油光安定性对比 | 第42-58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42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4.2.3 沉淀的分离方法 | 第43页 |
4.2.4 沉淀的表征方法 | 第43-44页 |
4.2.5 吸附补充精制 | 第44页 |
4.3 润滑油基础油的基本性质 | 第44-46页 |
4.4 润滑油基础油A光照沉淀的表征 | 第46-55页 |
4.4.1 沉淀物的元素分析 | 第46页 |
4.4.2 沉淀物的FT-IR分析 | 第46-47页 |
4.4.3 沉淀物的XPS分析 | 第47-51页 |
4.4.4 沉淀物的FT-ICR MS分析 | 第51-55页 |
4.5 吸附补充精制效果 | 第55-56页 |
4.5.1 白土精制效果 | 第55-56页 |
4.5.2 自制吸附剂精制效果 | 第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