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丹霞地貌特征分析及旅游开发潜力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内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1.2.2 国外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3 丹霞地貌发现和提取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1.2.4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3.2 实际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综合评述 | 第14-15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2.1.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6页 |
2.1.3 经济社会概况 | 第16页 |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2.2.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6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2.3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3 丹霞地貌及空间分布提取 | 第20-26页 |
3.1 丹霞地貌 | 第20-21页 |
3.1.1 丹霞地貌定义 | 第20页 |
3.1.2 红层盆地的演变过程 | 第20页 |
3.1.3 丹霞地貌成因 | 第20-21页 |
3.2 构建丹霞地貌遥感解译标志 | 第21-23页 |
3.2.1 纹理特征 | 第21-22页 |
3.2.2 色彩特征 | 第22页 |
3.2.3 海拔特征 | 第22-23页 |
3.2.4 地层特征 | 第23页 |
3.3 空间分布提取 | 第23-24页 |
3.4 丹霞地貌分布信息 | 第24页 |
3.5 结果和验证 | 第24-26页 |
4 丹霞地貌特征分析 | 第26-38页 |
4.1 空间分布特征 | 第26-30页 |
4.1.1 湖南省丹霞地貌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4.1.2 丹霞地貌密度分区 | 第28-30页 |
4.2 面积分析 | 第30-32页 |
4.3 分布地层分析 | 第32-34页 |
4.4 海拔分析 | 第34-36页 |
4.5 地表破碎度分析 | 第36-38页 |
5 丹霞地貌开发潜力研究 | 第38-56页 |
5.1 评价体系的各因素分析 | 第38-44页 |
5.1.1 交通通达度 | 第38-40页 |
5.1.2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0-41页 |
5.1.3 人口分布 | 第41-43页 |
5.1.4 地区吸引力 | 第43-44页 |
5.2 丹霞地貌开发潜力模型建立与结果 | 第44-49页 |
5.2.1 评价指标确定 | 第44页 |
5.2.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44-46页 |
5.2.3 评价指标分级 | 第46-47页 |
5.2.4 评价模型构建 | 第47-48页 |
5.2.5 模型验证 | 第48-49页 |
5.3 丹霞地貌开发潜力分析 | 第49-53页 |
5.3.1 二级以上开发潜力丹霞地貌分析 | 第49-50页 |
5.3.2 一级开发潜力丹霞地貌分析 | 第50-53页 |
5.4 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建议 | 第53-56页 |
5.4.1 开发规划建议 | 第53-55页 |
5.4.2 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第55-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57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