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1.1 湿地氮(N)循环 | 第13-16页 |
1.1.2 湿地磷(P)循环 | 第16-17页 |
1.1.3 湿地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17-19页 |
1.1.4 沃岛效应 | 第19-20页 |
1.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3-24页 |
2.2.1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中氮与磷的积聚特征 | 第23页 |
2.2.2 芦苇群落沃岛效应 | 第23-24页 |
2.3 实验仪器与耗材 | 第24-25页 |
2.4 方法 | 第25-27页 |
2.4.1 采样方法 | 第25页 |
2.4.2 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4.2.1 土壤容重 | 第25页 |
2.4.2.2 土壤含水率 | 第25页 |
2.4.2.3 有机质含量 | 第25页 |
2.4.2.4 土壤有机碳 | 第25-26页 |
2.4.2.5 土壤可交换态氮、磷(Ex-N、Ex-P)含量 | 第26页 |
2.4.2.6 土壤总磷(TP)和总氮(TN)含量 | 第26页 |
2.4.2.7 土壤无机磷(IP)和无机氮(IN)含量 | 第26页 |
2.4.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中氮与磷的积聚特征 | 第27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27-53页 |
3.1 土壤氮(N)、磷(P)含量与土壤理化特性参数的相关性 | 第27-28页 |
3.2 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理化特性 | 第28-34页 |
3.2.1 土壤容重 | 第28-30页 |
3.2.2 土壤含水率 | 第30-32页 |
3.2.3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32-34页 |
3.3 土壤氮(N)、磷(P)含量 | 第34-45页 |
3.3.1 土壤可交换磷(Ex-P)含量 | 第34-36页 |
3.3.2 土壤可交换氮(Ex-N)含量 | 第36-38页 |
3.3.3 土壤无机磷(IP)含量 | 第38-39页 |
3.3.4 土壤无机氮(IN)含量 | 第39-41页 |
3.3.5 土壤总磷(TP)含量 | 第41-43页 |
3.3.6 土壤总氮(TN)含量 | 第43-45页 |
3.4 土壤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45-53页 |
3.4.1 土壤可交换态氮磷比(Ex-N/Ex-P) | 第45-47页 |
3.4.2 土壤总氮磷比(TN/TP) | 第47-49页 |
3.4.3 土壤碳氮比(C/N) | 第49-53页 |
第四章 芦苇群落沃岛效应 | 第53-66页 |
4.1 结果 | 第53-64页 |
4.1.1 土壤理化性质 | 第53-55页 |
4.1.1.1 土壤含水率 | 第53-54页 |
4.1.1.2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54-55页 |
4.1.2 土壤氮(N)、磷(P)积聚特征 | 第55-61页 |
4.1.2.1 土壤可交换磷(Ex-P)含量 | 第55-56页 |
4.1.2.2 土壤可交换氮(Ex-N)含量 | 第56-57页 |
4.1.2.3 土壤无机磷(IP)含量 | 第57-58页 |
4.1.2.4 土壤无机氮(IN)含量 | 第58-59页 |
4.1.2.5 土壤总磷(TP)含量 | 第59-60页 |
4.1.2.6 土壤总氮(TN)含量 | 第60-61页 |
4.1.3 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61-64页 |
4.1.3.1 土壤可交换氮磷比(Ex-N/Ex-P) | 第61-62页 |
4.1.3.2 土壤总氮磷比(TN/TP) | 第62-63页 |
4.1.3.3 土壤碳氮比(C/N) | 第63-64页 |
4.2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与成果 | 第82-8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