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2.1 植被群落演替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土壤酶研究 | 第12页 |
1.2.3 湿地土壤有机碳研究 | 第12-14页 |
1.2.4 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 第14-15页 |
1.3 鄱阳湖湿地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2.1 鄱阳湖典型湿地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页 |
2.2 样地设计及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2.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0-21页 |
2.3.2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3 土壤有机碳测定 | 第22-24页 |
2.3.4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生物信息分析 | 第24-26页 |
第3章 不同植被演替和水位土壤理化性质 | 第26-29页 |
3.1 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理化性质 | 第26页 |
3.2 不同水位时期土壤理化性质 | 第26-28页 |
3.3 不同地点土壤理化性质 | 第28-29页 |
第4章 不同植被演替和水位土壤酶活性 | 第29-34页 |
4.1 土壤酶活性 | 第29-31页 |
4.1.1 不同植被群落土壤酶活性 | 第29-30页 |
4.1.2 不同水位时期土壤酶活性 | 第30页 |
4.1.3 不同地点土壤酶活性 | 第30-31页 |
4.2 土壤酶活性、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第31页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31-34页 |
4.3.1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4.3.2 水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不同植被演替和水位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特征 | 第34-39页 |
5.1 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特征 | 第34-36页 |
5.1.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5.1.2 不同水位时期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分布特征 | 第35页 |
5.1.3 不同地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5.2 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与理化性质、酶活性的相关性 | 第36-37页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37-39页 |
5.3.1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 第37页 |
5.3.2 水位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 第37页 |
5.3.3 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和酶活性的关系 | 第37-38页 |
5.3.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6章 不同植被演替和水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第39-53页 |
6.1 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 第39-47页 |
6.1.1 数据优化结果 | 第39-40页 |
6.1.2 OTU聚类与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0-42页 |
6.1.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42-47页 |
6.2 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47-49页 |
6.3 土壤酶、有机碳活性组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6.4 讨论与小结 | 第50-53页 |
6.4.1 植被演替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6.4.2 水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51页 |
6.4.3 小结 | 第51-53页 |
第7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53-56页 |
7.1 总结 | 第53-54页 |
7.1.1 不同植被演替和水位土壤酶活性 | 第53页 |
7.1.2 不同植被演替和水位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 | 第53页 |
7.1.3 不同植被演替和水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53-54页 |
7.1.4 相关性分析 | 第5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