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中国由“快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变 | 第10页 |
1.1.2 千城一面现象引发的城市空间风貌重塑的思考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内外对城市空间风貌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外对失落文化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失落文化与城市空间风貌的相关认知 | 第18-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失落 | 第18页 |
2.1.2 失落文化 | 第18-19页 |
2.1.3 风貌 | 第19页 |
2.1.4 城市空间 | 第19页 |
2.1.5 城市空间风貌 | 第19-20页 |
2.2 失落文化的属性 | 第20-23页 |
2.2.1 独特性 | 第20页 |
2.2.2 历史性 | 第20-21页 |
2.2.3 代表性 | 第21-22页 |
2.2.4 时代性 | 第22-23页 |
2.3 失落文化的分类及构成要素 | 第23-24页 |
2.4 文化失落的危机及原因 | 第24-26页 |
2.4.1 历史文化遗产的消亡 | 第24-25页 |
2.4.2 市民精神世界的迷失 | 第25-26页 |
2.5 失落文化与城市空间风貌的关系 | 第26-28页 |
2.5.1 失落文化保护与城市空间风貌重塑的辩证关系 | 第26-27页 |
2.5.2 失落文化与城市空间风貌重塑范畴的关系 | 第27-28页 |
2.5.3 失落文化保护深度与城市空间风貌的关系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城市空间风貌文化性缺失现象及原由 | 第30-35页 |
3.1 自然环境方面 | 第30-31页 |
3.2 城市布局方面 | 第31-32页 |
3.3 建筑景观方面 | 第32页 |
3.4 线型空间景观方面 | 第32-33页 |
3.5 公共空间方面 | 第33页 |
3.6 环境设施方面 | 第33-3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城市失落文化空间化理论研究 | 第35-45页 |
4.1 主体思路 | 第35-36页 |
4.2 城市失落文化的评定原则 | 第36-37页 |
4.2.1 以人为本 | 第36页 |
4.2.2 科学全面性 | 第36页 |
4.2.3 层次性 | 第36页 |
4.2.4 可操作性 | 第36-37页 |
4.3 城市失落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7-41页 |
4.3.1 评价指标确定 | 第37-38页 |
4.3.2 指标权重系数确定 | 第38-41页 |
4.4 城市失落文化空间化途径 | 第41-44页 |
4.4.1 空间化作用机制——城市设计 | 第41页 |
4.4.2 失落文化空间化模式 | 第41-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城市空间风貌文化性重构研究 | 第45-57页 |
5.1 基于失落文化视角的城市CIS构成及实现 | 第45-47页 |
5.1.1 城市品牌文化识别(Brand Cultural Identity,BCI) | 第45-46页 |
5.1.2 城市行为方式识别(Behavior Mode Identity,BMI) | 第46页 |
5.1.3 城市空间视觉识别(Space Vision Identity,SVI) | 第46-47页 |
5.2 协调城市失落文化与城市宏观总体布局的关系 | 第47-48页 |
5.2.1 城市空间布局中个性精神的展现 | 第47页 |
5.2.2 自然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的融合 | 第47-48页 |
5.2.3 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的融合 | 第48页 |
5.3 协调城市失落文化与城市空间中观设计的关系 | 第48-54页 |
5.3.1 建筑风貌保护与更新 | 第48-50页 |
5.3.2 线型空间塑造 | 第50-52页 |
5.3.3 天际线控制 | 第52-53页 |
5.3.4 公共空间营建 | 第53-54页 |
5.4 协调城市失落文化与城市空间微观设计的关系 | 第54-56页 |
5.4.1 特色性城市节点 | 第54-55页 |
5.4.2 文化性城市环境设施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湾里城区城市空间风貌重塑实证研究 | 第57-83页 |
6.1 湾里城区现状概况 | 第57-63页 |
6.1.1 区域位置 | 第57页 |
6.1.2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 第57-58页 |
6.1.3 城市资源和特色分析 | 第58-63页 |
6.1.4 现状城市形态 | 第63页 |
6.2 文化视角下湾里区城市空间风貌的问题 | 第63-66页 |
6.2.1 自然文化的失落——山体侵蚀和部分天际线失控 | 第63-64页 |
6.2.2 历史文化的失落——文化孤岛现象 | 第64-65页 |
6.2.3 场所精神的失落——公共空间的缺失 | 第65-66页 |
6.2.4 微观空间文化性塑造的不足 | 第66页 |
6.3 湾里城区失落文化挖掘研究 | 第66-70页 |
6.3.1 问卷调查统计与城市记忆收集 | 第66-68页 |
6.3.2 湾里城区失落文化挖掘筛选 | 第68-70页 |
6.4 湾里城区形象定位与策划 | 第70-71页 |
6.4.1 形象定位 | 第70页 |
6.4.2 形象策划 | 第70-71页 |
6.5 湾里城区城市空间风貌重塑研究 | 第71-8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3-85页 |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7.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84页 |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