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一、引言 | 第8-16页 |
(一)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8-13页 |
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8-11页 |
2.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本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二、邓小平人民群众观的形成 | 第16-24页 |
(一) 邓小平人民群众观形成的基础 | 第16-21页 |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理论是邓小平群众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 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群众工作实践是邓小平人民群众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18-20页 |
3. 苏东剧变的教训是邓小平人民群众观形成的重要外因 | 第20-21页 |
(二) 邓小平人民群众观形成的过程 | 第21-24页 |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人民群众观萌芽时期 | 第21-22页 |
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人民群众观初步发展时期 | 第22-23页 |
3.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人民群众观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时期 | 第23-24页 |
三、邓小平人民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第24-32页 |
(一) 邓小平人民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 第24-29页 |
1. 相信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 第24-25页 |
2. 将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群众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 | 第25-27页 |
3. 坚持群众路线,摒弃大搞群众运动的错误道路 | 第27-28页 |
4. 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从人民群众中选取人才 | 第28-29页 |
(二) 邓小平人民群众观的主要特点 | 第29-32页 |
1. 历史性 | 第29页 |
2. 伦理性 | 第29页 |
3. 实践性 | 第29-30页 |
4. 发展性 | 第30-32页 |
四、邓小平人民群众观的重要意义 | 第32-39页 |
(一) 邓小平人民群众观的理论意义 | 第32-35页 |
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32-33页 |
2. 为新时期党的群众理论的进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 第33-35页 |
(二) 邓小平人民群众观的实践意义 | 第35-39页 |
1. 对改革开放30年来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 第35-36页 |
2. 对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指导意义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