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高位转换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9页
    1.2 课题来源第9页
    1.3 转换层的概念与分类第9-11页
        1.3.1 基本概念第9-10页
        1.3.2 转换层的分类第10-11页
    1.4 带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研究概况第11-14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结构有限元建模第16-34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SAP2000 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第16-17页
    2.3 工程结构概况第17-19页
    2.4 有限元建模实现方法第19-26页
        2.4.1 材料属性定义第19-21页
        2.4.2 弹塑性建模分析结构单元的处理第21-23页
        2.4.3 钢管混凝土柱中核心约束混凝土及钢管本构关系确定第23-26页
    2.5 有限元计算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第26-33页
        2.5.1 振动台试验采用的地震动第27-28页
        2.5.2 自振特性结果对比第28-29页
        2.5.3 位移包络结果对比第29-31页
        2.5.4 加速度包络结果对比第31-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34-61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第34-41页
        3.2.1 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和转换层高度 H 对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第34-38页
        3.2.2 考虑刚性楼板假定对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第38-41页
    3.3 反应谱法分析第41-53页
        3.3.1 转换层设置高度 H 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41-45页
        3.3.2 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45-46页
        3.3.3 刚性楼板假定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46-49页
        3.3.4 钢管混凝土变为钢筋混凝土框支柱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第49-52页
        3.3.5 单、双向地震作用结构反应比较第52-53页
    3.4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性时程分析第53-60页
        3.4.1 转换层设置高度 H 不同结构时程反应分析对比第53-55页
        3.4.2 刚性楼板假定下结构时程反应分析第55-56页
        3.4.3 底部钢管混凝土改为钢筋混凝土框支柱结构时程反应分析第56-58页
        3.4.4 单、双向地震作用结构反应时程分析对比第58-60页
    3.5 本章小节第60-61页
第4章 最不利设计地震动对高位转换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的影响第61-72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弹塑性分析结果第62-71页
        4.2.1 楼层相对位移结果分析第62-63页
        4.2.2 转换层和顶层加速度时程结果分析第63-65页
        4.2.3 结构底部剪力时程分析第65页
        4.2.4 超限层间位移角分布楼层第65-66页
        4.2.5 框支柱、梁塑性铰分布第66-70页
        4.2.6 核心筒剪力墙受力分析第70-71页
    4.3 本章小节第71-72页
结论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采暖建筑一体化末端装置研究
下一篇:哈尔滨火车站候车室冬季热舒适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