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 第10-20页 |
1.1 立题的背景分析 | 第10-13页 |
1.1.1 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11页 |
1.1.2 西部大开发和山川秀美工程 | 第11-12页 |
1.1.3 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建设 | 第12-13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1 题目释义 | 第13-14页 |
1.2.2 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动态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建对策评价 | 第15-18页 |
1.3.1 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3.2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建动态 | 第16-17页 |
1.3.3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建对策评价 | 第17-18页 |
1.4 基本思路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三江源的自然环境条件 | 第20-36页 |
2.1 三江源头的确定 | 第20-22页 |
2.1.1 长江源头的确定 | 第20-21页 |
2.1.2 黄河源头的确定 | 第21页 |
2.1.3 澜沧江源头的确定 | 第21-22页 |
2.2 三江源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 第22-28页 |
2.2.1 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 第22-24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24-26页 |
2.2.3 土壤条件 | 第26页 |
2.2.4 气候概况 | 第26-28页 |
2.3 综合资源概况 | 第28-34页 |
2.3.1 水资源状况 | 第28-31页 |
2.3.2 生物资源 | 第31-32页 |
2.3.3 旅游资源 | 第32-34页 |
2.4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发生原因 | 第36-52页 |
3.1 本区的生态系统状况 | 第36-37页 |
3.2 生态环境现状 | 第37-43页 |
3.2.1 水源枯竭,湿地退化 | 第37-39页 |
3.2.2 水土流失严重 | 第39-40页 |
3.2.3 土地沙漠化、荒漠化严重 | 第40-41页 |
3.2.4 草地严重退化,鼠害肆虐 | 第41-42页 |
3.2.5 森林面积锐减 | 第42-43页 |
3.2.6 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减少 | 第43页 |
3.3 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 第43-50页 |
3.3.1 三江源区自然条件的制约 | 第43-45页 |
3.3.2 气候变化 | 第45-48页 |
3.3.3 人为因素 | 第48-50页 |
3.4 造成的主要危害 | 第50-52页 |
第四章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重建对策研究 | 第52-66页 |
4.1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52-54页 |
4.1.1 必要性 | 第52-53页 |
4.1.2 可行性 | 第53-54页 |
4.2 重建对策 | 第54-63页 |
4.2.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 第54-56页 |
4.2.2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 第56-59页 |
4.2.3 严格立法,并建立野生动植物的人工驯化基地 | 第59-60页 |
4.2.4 发展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 | 第60-61页 |
4.2.5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 第61-63页 |
4.3 资金来源 | 第63-64页 |
4.4 效益评价 | 第64-66页 |
4.4.1 生态效益 | 第64-65页 |
4.4.2 社会效益 | 第65页 |
4.4.3 经济效益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和讨论 | 第66-6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6-68页 |
5.2 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