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技术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朝阳可凤凰山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3 研究现状分析与启示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特色与创新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地理信息系统 | 第23页 |
2.1.2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 第23-24页 |
2.1.3 风景名胜区规划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2.1 系统学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区位论 | 第26页 |
2.2.3 美学理论 | 第26-27页 |
2.2.4 生态学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山岳型风景区规划问题分析及GIS方法探讨 | 第29-41页 |
3.1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问题总结 | 第29-31页 |
3.1.1 前期调查研究现状问题 | 第29-30页 |
3.1.2 保护培育规划现状问题 | 第30页 |
3.1.3 游步道选线现状问题 | 第30-31页 |
3.2 GIS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 第31-36页 |
3.2.1 GIS自身优越性 | 第31-32页 |
3.2.2 解决山岳型风景区规划问题的针对性 | 第32-33页 |
3.2.3 数据搜集与处理 | 第33-36页 |
3.3 GIS综合分析方法的探讨 | 第36-41页 |
3.3.1 GIS综合分析方法的原理 | 第36-37页 |
3.3.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7-39页 |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案例研究——以朝阳市凤凰山为例 | 第41-89页 |
4.1 凤凰山概况 | 第41-46页 |
4.1.1 区位条件 | 第41-42页 |
4.1.2 规划范围 | 第42-43页 |
4.1.3 行政区划 | 第43-44页 |
4.1.4 用地现状 | 第44-45页 |
4.1.5 文化背景及历史沿革 | 第45-46页 |
4.2 前期调查研究 | 第46-51页 |
4.2.1 调研前资料搜集 | 第46-47页 |
4.2.2 现场踏勘线路规划 | 第47-51页 |
4.2.3 GPS辅助现场调研 | 第51页 |
4.3 保护培育规划 | 第51-81页 |
4.3.1 保护培育规划原则和技术路线 | 第51-53页 |
4.3.2 保护培育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75页 |
4.3.3 分类保护与措施 | 第75-78页 |
4.3.4 分级保护与措施 | 第78-81页 |
4.4 游步道选线设计 | 第81-89页 |
4.4.1 游步道的定义和设计原则 | 第81-82页 |
4.4.2 GIS辅助游步道选线 | 第82-86页 |
4.4.3 结果对比分析 | 第86-8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9-91页 |
5.1 结论 | 第89-90页 |
5.2 讨论 | 第90-91页 |
5.2.1 研究不足 | 第90页 |
5.2.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 | 第95-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