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专业术语符号表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元素形态及形态分析 | 第11页 |
1.2 汞、砷形态分析 | 第11-15页 |
1.2.1 汞及其形态 | 第11-13页 |
1.2.1.1 单质汞 | 第12页 |
1.2.1.2 无机汞 | 第12页 |
1.2.1.3 有机汞 | 第12-13页 |
1.2.2 砷及其形态 | 第13-15页 |
1.2.2.1 无机砷 | 第14页 |
1.2.2.2 有机砷 | 第14-15页 |
1.3 汞、砷形态分析方法 | 第15-20页 |
1.3.1 汞形态分析方法 | 第15-18页 |
1.3.1.1 气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GC-ICP-MS)联用 | 第15-16页 |
1.3.1.2 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 第16-17页 |
1.3.1.3 毛细管电泳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 | 第17-18页 |
1.3.2 砷形态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1.3.2.1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8页 |
1.3.2.2 色谱法 | 第18-20页 |
1.4 微纳尺度分离技术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 第20-23页 |
1.4.1 毛细管电泳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 第20-21页 |
1.4.2 纳流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 第21-23页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与等离子体质谱联用研究汞形态 | 第24-35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2.2.1 化学药品与试剂 | 第24-25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3 毛细管色谱填充柱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4 实验过程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2.3.1 分离原理 | 第27-28页 |
2.3.2 加压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28-33页 |
2.3.2.1 分离电压的优化 | 第28-30页 |
2.3.2.2 硼砂浓度的优化 | 第30页 |
2.3.2.3 甲醇含量的优化 | 第30-31页 |
2.3.2.4 电泳缓冲液pH值的优化 | 第31-32页 |
2.3.2.5 L-cysteine浓度的优化 | 第32-33页 |
2.3.2.6 电泳缓冲液压力流速的优化 | 第33页 |
2.3.3 汞形态分离的重现性 | 第33-34页 |
2.4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芯片的整体柱毛细管电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40页 |
3.2.1 化学药品与试剂 | 第36-37页 |
3.2.2 芯片制作与处理 | 第37-38页 |
3.2.3 μ-EC-ICP-MS仪器装置 | 第38-40页 |
3.2.4 实验过程 | 第40页 |
3.2.5 样品预处理 | 第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3.3.1 μ-EC与ICP-MS的联用接口 | 第40-41页 |
3.3.2 电渗流 | 第41-42页 |
3.3.3 μ-EC-ICP-MS的重现性和分离效率 | 第42页 |
3.3.4 μ-EC-ICP-MS对汞形态的分析 | 第42-45页 |
3.3.5 μ-EC-ICP-MS对砷形态的分析 | 第45-46页 |
3.3.6 μ-EC-ICP-MS同时进行多元素形态分析 | 第46页 |
3.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47-48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47页 |
4.2 主要创新点和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