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4页
    三、研究内容第14-16页
    四、创新与不足第16-18页
        (一)创新之处第16页
        (二)不足之处第16-18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18-26页
    一、碳排放峰值的理论分析第18-22页
        (一)碳排放峰值的思想来源第18页
        (二)碳排放峰值与各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分析第18-21页
        (三)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的形成机理第21-22页
    二、模型方法第22-26页
        (一)STIRPAT模型第22-23页
        (二)情景分析法第23-26页
第三章 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测度与分析第26-38页
    一、数据来源和碳排放计算第26-27页
    二、中原经济区碳排放模型构建第27-31页
    三、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情景分析第31-38页
        (一)情景设定第31-33页
        (二)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测度及结果分析第33-38页
第四章 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实现路径分析第38-46页
    一、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实现路径选择第38页
    二、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各影响因素分析第38-39页
    三、中原经济区碳减排策略第39-46页
        (一)调整经济结构第40-41页
        (二)着力提高人口的低碳素质,倡导低碳生活第41-42页
        (三)加强碳减排方面的技术创新,同时增加碳汇第42-44页
        (四)健全碳排放控制的制度体系,加强跨区域合作第44-46页
第五章 结论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FDC模拟的污水泄露事件对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影响研究
下一篇: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在汞、砷形态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