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18-26页 |
一、碳排放峰值的理论分析 | 第18-22页 |
(一)碳排放峰值的思想来源 | 第18页 |
(二)碳排放峰值与各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分析 | 第18-21页 |
(三)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的形成机理 | 第21-22页 |
二、模型方法 | 第22-26页 |
(一)STIRPAT模型 | 第22-23页 |
(二)情景分析法 | 第23-26页 |
第三章 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测度与分析 | 第26-38页 |
一、数据来源和碳排放计算 | 第26-27页 |
二、中原经济区碳排放模型构建 | 第27-31页 |
三、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情景分析 | 第31-38页 |
(一)情景设定 | 第31-33页 |
(二)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测度及结果分析 | 第33-38页 |
第四章 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实现路径分析 | 第38-46页 |
一、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实现路径选择 | 第38页 |
二、中原经济区碳排放峰值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39页 |
三、中原经济区碳减排策略 | 第39-46页 |
(一)调整经济结构 | 第40-41页 |
(二)着力提高人口的低碳素质,倡导低碳生活 | 第41-42页 |
(三)加强碳减排方面的技术创新,同时增加碳汇 | 第42-44页 |
(四)健全碳排放控制的制度体系,加强跨区域合作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