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的四个维度的探讨 | 第11-12页 |
| 2.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发展的动力——现实的人的探究 | 第12页 |
| 3.对世界历史学说的剖析 | 第12-13页 |
| 4.当前国内对“历史”概念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探讨 | 第13-14页 |
| 5.结论 | 第14-15页 |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 (一)研究内容创新 | 第15页 |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15页 |
| (三)本文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马克思之前的“历史”概念的演进 | 第17-21页 |
| 一、康德的历史哲学——目的预设论 | 第17-18页 |
| 二、维科的历史观——人创世界说 | 第18页 |
| 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绝对精神”说 | 第18-19页 |
| 四、施蒂纳的历史的终结——“唯一者”论 | 第19页 |
| 五、费尔巴哈的历史概念——“感性哲学”论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前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发展脉络 | 第21-27页 |
| 一、马克思历史概念的萌芽——《博士论文》 | 第21-22页 |
| 二、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开始——《莱茵报》时期 | 第22页 |
| 三、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发展——《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第22-24页 |
| (一)“历史”概念的第一层含义——历史本身 | 第22-23页 |
| (二)“历史”概念的第二层含义——世界历史 | 第23页 |
| (三)“历史”概念的第三个方面——“人”的异化 | 第23页 |
| (四)《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历史”概念与黑格尔“历史”概念的区别 | 第23-24页 |
| 四、马克思“历史”概念的成熟——《神圣家族》 | 第24页 |
| 五、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形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第24-27页 |
| (一)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形成 | 第25页 |
| (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的成熟 | 第25-27页 |
| 第三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概念的基本内涵 | 第27-37页 |
|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观 | 第27-28页 |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的四重规定 | 第28-31页 |
|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的第一重规定 | 第28-29页 |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的第二重规定 | 第29页 |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的第三重规定 | 第29-30页 |
|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的第四重规定 | 第30-31页 |
| 三、马克思“历史”概念的主体:现实的人 | 第31-33页 |
| (一)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 | 第31页 |
| (二)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 第31-32页 |
| (三)马克思、康德、维科、费尔巴哈在关于“人”问题上的不同 | 第32-33页 |
| 四、马克思“历史”概念的现实主题:历史可以向世界历史转变 | 第33-34页 |
| 五、马克思“历史”概念在方法论层面的含义 | 第34-37页 |
|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概念的当代反思 | 第37-41页 |
| 一、“历史”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 第37-38页 |
| (一)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历史”的角度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 第37页 |
| (二)“历史”概念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7-38页 |
| 二、历史主义的方法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运用 | 第38-39页 |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概念的现实意义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