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峰先生批评史记》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5页 | 
| 第一章 《孙月峰先生批评史记》概述 | 第15-32页 | 
| 第一节 孙鑛家世与生平 | 第15-17页 | 
| 第二节 《孙月峰先生批评史记》版本情况概述 | 第17-26页 | 
| 一、孙鑛所评书目辨析 | 第17-20页 | 
| 二、《孙评史记》版本、体例及大致内容 | 第20-22页 | 
| 三、孙鑛评点《史记》的背景 | 第22-25页 | 
| 四、孙鑛评点《史记》的时间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孙月峰先生批评史记》的特点 | 第26-32页 | 
| 一、评点语言生动形象 | 第26-28页 | 
| 二、评点内容广泛 | 第28-30页 | 
| 三、重文章之法,轻文章之义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孙月峰先生批评史记》中的评点方法 | 第32-68页 | 
| 第一节 溯源批评 | 第32-61页 | 
| 一、材料的溯源 | 第33-59页 | 
| 二、文章之法的追源溯流 | 第59-61页 | 
| 第二节 比较批评 | 第61-68页 | 
| 第三章 《孙月峰先生批评史记》中的“文法” | 第68-82页 | 
| 第一节 篇章字句之法 | 第68-76页 | 
| 一、修辞论 | 第69-72页 | 
| 二、章法 | 第72-76页 | 
| 第二节 叙事方法 | 第76-82页 | 
| 一、好事成双法 | 第77-80页 | 
| 二、以议论代叙事 | 第80页 | 
| 三、忙事闲叙法 | 第80-82页 | 
| 第四章 《孙月峰先生批评史记》评点范畴研究 | 第82-105页 | 
| 第一节“势” | 第83-90页 | 
| 一、“势”作为一个文学审美范畴的生成与演变 | 第83-86页 | 
| 二、《孙月峰先生批评史记》中的“势” | 第86-89页 | 
| 三、“势”与“力” | 第89-90页 | 
| 第二节“调” | 第90-98页 | 
| 一、“调”作为一个文学审美范畴的生成与演变 | 第90-93页 | 
| 二、《孙月峰先生批评史记》中的“调” | 第93-97页 | 
| 三、“调”与“格”“势”“文气” | 第97-98页 | 
| 第三节“味” | 第98-105页 | 
| 一、“味”作为一个文学审美范畴的生成与演变 | 第98-100页 | 
| 二、《孙月峰先生批评史记》中的“味” | 第100-103页 | 
| 三、“味”与“势”、“态” | 第103-105页 | 
| 结语 | 第105-106页 | 
| 附录一 明代史记评点书目 | 第106-108页 | 
| 附录二 孙鑛所评诸书一览表 | 第108-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