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南京地区气溶胶干沉降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2页
        1.2.1 干沉降观测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干沉降模拟研究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2-1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模式简介第14-23页
    2.1 采样点简介第14页
    2.2 样品采集与保存第14-15页
    2.3 水溶性离子分析第15-16页
    2.4 质量控制第16-17页
    2.5 模式系统介绍第17-23页
        2.5.1 WRF模式简介第17-19页
        2.5.2 物理过程方案第19-20页
        2.5.3 Chem模块简介第20-22页
        2.5.4 排放源第22-23页
第三章 南京夏秋季干沉降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分析第23-37页
    3.1 离子理化特性第23-24页
    3.2 离子组成第24-25页
    3.3 碱基中和作用第25-26页
    3.4 离子的时间变化特征第26-28页
    3.5 NO_3~-和SO_4~(2-)的比值第28-29页
    3.6 离子来源分析第29-35页
        3.6.1 后向轨迹分析第29-31页
        3.6.2 相关分析第31-32页
        3.6.3 因子分析第32-33页
        3.6.4 富集因子及源贡献第33-35页
    3.7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南京地区冬季气溶胶干沉降数值模拟第37-55页
    4.1 模式区域设置第37-38页
    4.2 模式验证第38-41页
    4.3 干沉降模型简介第41-43页
    4.4 PM_(10)及其干沉降污染过程水平分布第43-49页
        4.4.1 天气形势分析第43-44页
        4.4.2 PM_(10)区域分布特征第44-47页
        4.4.3 PM_(10)干沉降通量时空分布特征第47-49页
    4.5 南京地区气溶胶来源过程分析第49-50页
    4.6 此次污染过程中影响南京地区干沉降通量的因素第50-53页
    4.7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55-57页
    5.1 主要结论第55-56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56页
    5.3 研究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4页
作者简介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溶胶光学特性与后向散射消光对数比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南京北郊大气污染物对局地臭氧生成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