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银粉背蕨,陕西粉背蕨和雪白粉背蕨植物学比较研究 | 第11-15页 |
1.植物形态特征比较 | 第11-14页 |
1.1 样品 | 第11页 |
1.2 方法 | 第11页 |
1.3 植物形态 | 第11-14页 |
1.3.1 银粉背蕨 | 第11-12页 |
1.3.2 陕西粉背蕨 | 第12-13页 |
1.3.3 雪白粉背蕨 | 第13-14页 |
2.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3.讨论与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银粉背蕨、陕西粉背蕨和雪白粉背蕨生药学比较研究 | 第15-26页 |
1.药材性状观察 | 第15-17页 |
1.1 样品 | 第15页 |
1.2 方法 | 第15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15-17页 |
1.3.1 银粉背蕨 | 第15-16页 |
1.3.2 陕西粉背蕨 | 第16页 |
1.3.3 雪白粉背蕨 | 第16-17页 |
2.显微特征观察 | 第17-24页 |
2.1 样品 | 第17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17页 |
2.3 方法 | 第17-18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18-24页 |
2.4.1 叶柄横切面结构 | 第18-19页 |
2.4.2 叶横切面 | 第19-21页 |
2.4.3 粉末 | 第21-23页 |
2.4.4 孢子扫描电镜观察 | 第23-24页 |
3.讨论与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银粉背蕨,陕西粉背蕨,雪白粉背蕨药材质量比较 | 第26-30页 |
1.水分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1.1 样品 | 第26页 |
1.2 仪器 | 第26页 |
1.3 方法 | 第26页 |
1.4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2.灰分测定 | 第27-28页 |
2.1 样品 | 第27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7页 |
2.3 方法 | 第27-28页 |
2.3.1 灰分测定 | 第27页 |
2.3.2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 第27-28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8页 |
3.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3.1 样品 | 第28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3.3 方法 | 第28-29页 |
3.3.1 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28页 |
3.3.2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9页 |
4.讨论与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银粉背蕨,陕西粉背蕨和雪白粉背蕨活性成分含量比较 | 第30-39页 |
1.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1.1 样品 | 第30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1.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0页 |
1.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0-31页 |
1.5 显色方法 | 第31页 |
1.6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1页 |
1.7 方法学考察 | 第31-32页 |
1.7.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页 |
1.7.2 精密度实验 | 第31页 |
1.7.3 稳定性实验 | 第31页 |
1.7.4 重复性考察 | 第31页 |
1.7.5 加样回收实验 | 第31-32页 |
1.7.6 结果与分析 | 第32页 |
2.总多糖含量测定 | 第32-35页 |
2.1 样品 | 第32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3页 |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3页 |
2.5 显色方法 | 第33页 |
2.6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3页 |
2.7 方法学考察 | 第33-35页 |
2.7.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2.7.2 精密度实验 | 第33-34页 |
2.7.3 稳定性实验 | 第34页 |
2.7.4 重复性考察 | 第34页 |
2.7.5 加样回收实验 | 第34页 |
2.7.6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3.金丝桃苷含量测定 | 第35-38页 |
3.1 色谱条件 | 第35-36页 |
3.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36页 |
3.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36页 |
3.4 方法学考察 | 第36-37页 |
3.4.1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36页 |
3.4.2 精密度试验 | 第36页 |
3.4.3 稳定性试验 | 第36页 |
3.4.4 重复性试验 | 第36-37页 |
3.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7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4.讨论与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银粉背蕨、陕西粉背蕨与雪白粉背蕨抗氧化能力比较 | 第39-49页 |
1.还原性比较 | 第39-42页 |
1.1 样品 | 第39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39页 |
1.3 样品的制备 | 第39-40页 |
1.3.1 醇提取液的制备 | 第39-40页 |
1.3.2 水提取液的制备 | 第40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1.5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2.DPPH清除能力比较 | 第42-45页 |
2.1 样品 | 第42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2.3 样品的制备 | 第42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2.5 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42-43页 |
2.6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3.ABTS清除能力比较 | 第45-48页 |
3.1 样品 | 第45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3.3 样品的制备 | 第46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4.讨论与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银粉背蕨,陕西粉背蕨和雪白粉背蕨红外光谱比较研究 | 第49-52页 |
1.样品、仪器与试剂 | 第49页 |
1.1 样品 | 第49页 |
1.2 仪器 | 第49页 |
2.实验方法 | 第49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3.1 三种药材一级红外光谱图 | 第49-50页 |
3.2 三种药材二阶导数谱图 | 第50-51页 |
4.小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综述:通经草研究概况 | 第54-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论文著作 | 第64-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