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黄芫花概述 | 第12页 |
1.2 黄芫花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二萜类化合物 | 第12-13页 |
1.2.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3页 |
1.2.3 其他类化合物 | 第13-14页 |
1.3 黄芫花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1 中枢药理作用 | 第14页 |
1.3.2 抗早孕 | 第14页 |
1.3.3 对肝脏的作用 | 第14页 |
1.3.4 促癌作用 | 第14-15页 |
1.3.5 毒性 | 第15页 |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黄芫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6-40页 |
2.1 实验结果 | 第16-19页 |
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19-31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31-40页 |
2.3.1 实验设计 | 第31页 |
2.3.2 材料和仪器 | 第31-32页 |
2.3.3 植物来源 | 第32页 |
2.3.4 提取与分离 | 第32-33页 |
2.3.5 化合物理化数据 | 第33-40页 |
第三章 黄芫花抗HBV活性研究 | 第40-48页 |
3.1 细胞毒活性 | 第41页 |
3.1.1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3.2 体外抗HBV活性 | 第41页 |
3.2.1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3.4 讨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第四章 续随子烷型二萜类化合物综述 | 第48-75页 |
4.1 前言 | 第48-52页 |
4.2 分类、结构及来源 | 第52-72页 |
4.2.1 4、15 位含有环氧结构(Ⅰ) | 第52-56页 |
4.2.2 6、17 位含有环氧结构(Ⅱ) | 第56-58页 |
4.2.3 A环为环酮结构(Ⅲ) | 第58-60页 |
4.2.4 6、7 位含有碳碳双键(Ⅳ) | 第60-61页 |
4.2.5 6、17 位形成亚甲基结构(Ⅴ) | 第61-65页 |
4.2.6 5、6 位含有环氧结构(Ⅵ) | 第65-68页 |
4.2.7 5、6 位含有碳碳双键(Ⅶ) | 第68-71页 |
4.2.8 发生频哪醇重排(Ⅷ) | 第71-72页 |
4.3 生物活性 | 第72-75页 |
4.3.1 抗多药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 | 第72-73页 |
4.3.2 抗HIV(HIV-1)活性 | 第73-74页 |
4.3.3 其他生物活性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6页 |
5.1 总结 | 第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