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一)已经开展的研究 | 第11-15页 |
|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组织考试作弊罪立法问题 | 第17-41页 |
| 一、组织考试作弊罪立法概况 | 第17-19页 |
| (一)行政法规相关规定 | 第17-18页 |
| (二)《刑法修正案(九)》的相关规定 | 第18-19页 |
| 二、组织考试作弊罪构成要件问题 | 第19-41页 |
| (一)组织考试作弊罪客体问题 | 第19-22页 |
| (二)组织考试作弊罪的行为和对象问题 | 第22-36页 |
| 1.“组织”行为的界定 | 第22-26页 |
| 2.“其他帮助”行为的认定 | 第26-29页 |
| 3.“考试作弊”的界定 | 第29-30页 |
| 4.“国家考试”范围的确定 | 第30-36页 |
| (三)组织考试作弊罪主体问题 | 第36-38页 |
| (四)组织考试作弊罪主观故意类型 | 第38-41页 |
| 第三章 组织考试作弊罪认定问题 | 第41-51页 |
| 一、罪与非罪的认定 | 第41-44页 |
| (一)社会危害性 | 第41-42页 |
| (二)刑事违法性 | 第42-43页 |
| (三)应受刑罚处罚性 | 第43-44页 |
| 二、情节严重的认定 | 第44-46页 |
| 三、共犯的认定 | 第46-49页 |
| (一)帮助“组织行为”的共犯认定 | 第47页 |
| (二)帮助行为正犯化 | 第47-48页 |
| (三)组织考试作弊罪与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代替考试罪之关系 | 第48-49页 |
| 四、犯罪既遂的认定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