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

哈奇森道德情感论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6页
第1章 哈奇森道德情感论的形成背景与思想渊源第16-23页
    1.1 形成背景第16-19页
        1.1.1 苏格兰的时代变迁第16-17页
        1.1.2 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兴起第17-19页
    1.2 思想渊源第19-23页
        1.2.1 洛克“感官”思想的影响第19-20页
        1.2.2 莎夫茨伯里“道德感”思想的影响第20-21页
        1.2.3 清教的影响第21-23页
第2章 哈奇森道德情感的学理基础第23-36页
    2.1 哈奇森论道德感官第23-26页
        2.1.1 新的感官学说第23-25页
        2.1.2 知觉善恶的道德感官第25-26页
    2.2 哈奇森论道德与情感第26-31页
        2.2.1 情感的含义及分类第26-28页
        2.2.2 作为道德之源的情感第28-29页
        2.2.3 作为道德本质的仁爱第29-31页
    2.3 哈奇森论道德与理性第31-36页
        2.3.1 承认理性在道德活动中的作用第31-32页
        2.3.2 哈奇森对理性主义“理性”相关概念的批判第32-34页
        2.3.3 哈奇森对理性主义“适宜”说的批判第34-36页
第3章 哈奇森道德情感的具体体现第36-44页
    3.1 世俗善中的道德情感第36-40页
        3.1.1 追求德性之乐的人生观第36-37页
        3.1.2 服务于公利的勤奋职业观第37-38页
        3.1.3 强调爱与平等的家庭观第38-40页
    3.2 社会公共善中的道德情感第40-44页
        3.2.1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第40-41页
        3.2.2 建立以“权利”为界限的德性政府第41-44页
第4章 哈奇森道德情感论的评价与影响第44-52页
    4.1 哈奇森道德情感论的意义第44-46页
        4.1.1 从人性出发确立了情感在道德中的地位第44-45页
        4.1.2 关注社会性推动了社会公共领域的发展第45-46页
    4.2 哈奇森道德情感论的局限性第46-48页
        4.2.1 道德感官的神秘性与道德情感的不完整性第46-47页
        4.2.2 超功利出发点与功利结果的矛盾第47-48页
    4.3 哈奇森道德情感论对后世情感主义的影响第48-52页
        4.3.1 休谟与斯密的同情理论第49-50页
        4.3.2 斯洛特的移情关怀伦理学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习近平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下一篇:《潜书》政治伦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