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第2章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9页 |
2.1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页 |
2.1.2 生态学理论 | 第19-20页 |
2.1.3 经济学理论 | 第20-21页 |
2.2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 | 第21-25页 |
2.2.1 循环经济概念 | 第21-22页 |
2.2.2 循环经济内涵 | 第22-23页 |
2.2.3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23-24页 |
2.2.4 循环经济的特征 | 第24-25页 |
2.3 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 | 第25-27页 |
2.3.1 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和特征 | 第25-26页 |
2.3.2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内涵 | 第26页 |
2.3.3 农业循环经济的结构模型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 第29-37页 |
3.1 威县基本情况 | 第29页 |
3.1.1 土地资源 | 第29页 |
3.1.2 气候资源 | 第29页 |
3.1.3 水力资源 | 第29页 |
3.2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29-30页 |
3.2.1 促进经济发展 | 第29页 |
3.2.2 改善生态环境 | 第29-30页 |
3.2.3 培植新经济增长点 | 第30页 |
3.3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 第30-32页 |
3.3.1 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 第30-31页 |
3.3.2 一定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 | 第31页 |
3.3.3 日益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 第31-32页 |
3.4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2-33页 |
3.4.1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 第32页 |
3.4.2 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 | 第32页 |
3.4.3 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 第32页 |
3.4.4 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显现 | 第32-33页 |
3.4.5 农村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 第33页 |
3.5 威县农业经济的总体概况 | 第33-35页 |
3.5.1 种植业概况 | 第33页 |
3.5.2 畜牧业概况 | 第33-34页 |
3.5.3 微生物处理概况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37-59页 |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依据 | 第37-38页 |
4.1.1 构建的原则 | 第37页 |
4.1.2 构建的依据 | 第37-38页 |
4.2 指标设计流程 | 第38页 |
4.3 指标的选取 | 第38-43页 |
4.3.1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 | 第39-41页 |
4.3.2 从生态环境安全角度 | 第41-42页 |
4.3.3 从资源循环再利用角度 | 第42页 |
4.3.4 指标值的确定 | 第42-43页 |
4.4 集成赋权 | 第43-57页 |
4.4.1 层次分析法 | 第44-49页 |
4.4.2 熵值法 | 第49-54页 |
4.4.3“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集成赋权法 | 第54-56页 |
4.4.4 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第59-65页 |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思想和原理 | 第59页 |
5.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 第59-60页 |
5.3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模糊综合评价 | 第60-62页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结构优化 | 第65-77页 |
6.1 方法的选择 | 第65-68页 |
6.1.1 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65-66页 |
6.1.2 遗传算法 | 第66-68页 |
6.2 模型的构建 | 第68-76页 |
6.2.1 决策变量的选择 | 第68页 |
6.2.2 目标函数 | 第68-69页 |
6.2.3 约束条件 | 第69-70页 |
6.2.4 决策变量 | 第70-71页 |
6.2.5 模型参数确定 | 第71页 |
6.2.6 适应度函数确定 | 第71-72页 |
6.2.7 模型求解 | 第72-74页 |
6.2.8 优化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第77-81页 |
7.1 技术创新,积极推广生态种植模式 | 第77页 |
7.2 扩大养殖业规模,提高禽畜粪便等微生物处理量 | 第77页 |
7.3 优化产业结构 | 第77-78页 |
7.4 积极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的建设 | 第78页 |
7.5 积极促进农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 第78页 |
7.6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鼓励机制 | 第78-79页 |
7.7 开展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 | 第79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