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8页 |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一)文献检索查阅法 | 第15页 |
| (二)实证分析法 | 第15-16页 |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 四、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6页 |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第16-17页 |
| 六、研究工作具备的条件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相关认识 | 第18-24页 |
| 一、相关概念的理解 | 第18-19页 |
| (一)食品安全 | 第18页 |
| (二)食品安全监管 | 第18-19页 |
| 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的内涵 | 第19-20页 |
| (一)机构改革 | 第19页 |
| (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的历程 | 第19-20页 |
| 三、政府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4页 |
| (一)政府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是政府职能的体现 | 第20-22页 |
| (二)整体性政府理论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创新基础 | 第22页 |
| (三)信息的不对称必然要求政府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启东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的基本情况 | 第24-29页 |
| 一、机构改革前启东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况 | 第24页 |
| 二、机构改革完成后启东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况 | 第24-29页 |
| (一)改革后的机构和职能设置 | 第24-26页 |
| (二)改革后食品安全监管实践的基本成效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改革后启东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实证研究 | 第29-40页 |
| 一、机构改革完成后启东市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存在问题 | 第29-32页 |
| (一)改革后的监管资源配置缺乏 | 第29-30页 |
| (二)改革后的监管机构主体监管效率低下 | 第30页 |
| (三)改革后面临法律法规体系的诸多缺失 | 第30-31页 |
| (四)改革后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未全面发挥作用 | 第31页 |
| (五)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存在改革的不完善 | 第31-32页 |
| 二、机构改革完成后启东市食品监管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 第32-40页 |
| (一)监管主体没有充分把握食品监管改革的意义 | 第32-33页 |
| (二)监管对象的现实状况导致监管困难 | 第33-34页 |
| (三)地方资源的有限导致财力分配的不平衡 | 第34页 |
| (四)监管人员履职思路没有随着改革而理顺 | 第34-35页 |
| (五)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认识的不足 | 第35-36页 |
| (六)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延缓了食品监管的实效 | 第36-37页 |
| (七)食品供销双方安全共治意识未落实 | 第37-38页 |
| (八)监管体制标准的不统一制约了食品监管实施的进程 | 第38-39页 |
| (九)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影响了食品监管作用的发挥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机构改革背景下完善启东市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40-47页 |
| 一、加强资源配置、提升监管能力 | 第40-41页 |
| (一)充实基层力量,强化协管队伍 | 第40页 |
| (二)重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业务测评 | 第40-41页 |
| (三)加大政府财政的保障力度 | 第41页 |
| 二、端正主体意识、优化目标选择 | 第41-42页 |
| (一)以正确的责任意识带动监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 第41-42页 |
| (二)转变政府理念以优化监管目标的选择 | 第42页 |
| 三、完善法律配套、构建标准体系 | 第42-43页 |
| (一)加强食品监管的法制化 | 第42-43页 |
| (二)科学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第43页 |
| (三)制定地方特色的食品许可办法 | 第43页 |
| 四、发挥体制作用、增强检测效能 | 第43-45页 |
| (一)引导食安办发挥改革后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职能 | 第43-44页 |
| (二)创新检测体系来提升检测水平 | 第44页 |
| (三)营造社会共治体制的良好局面 | 第44-45页 |
| 五、完善机制内涵、实现高效监管 | 第45-47页 |
| (一)开创新兴的食品监管机制 | 第45页 |
| (二)发展壮大行业协会并完善行业自律机制 | 第45-46页 |
| (三)系统化地建立考核机制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