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公安行政工作论文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与能力架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11-12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20页
        1.2.1 有关素质与能力的研究第13-14页
        1.2.2 有关公务员素质与能力的研究第14-16页
        1.2.3 有关警察素质与能力的研究第16-20页
2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与能力概说第20-29页
    2.1 若干相关概念解读第20-28页
        2.1.1 素质与能力第20-21页
        2.1.2 公务员素质与能力第21-22页
        2.1.3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第22-23页
        2.1.4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第23-25页
        2.1.5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能力第25-28页
    2.2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与能力架构研究的意义第28-29页
        2.2.1 有利于公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28页
        2.2.2 有利于公安机关职能的充分发挥第28页
        2.2.3 有利于警察招录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第28-29页
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政策依据第29-38页
    3.1 人才学理论第29-30页
    3.2 胜任力素质模型第30-36页
        3.2.1 胜任力素质理论第30-33页
        3.2.2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第33-34页
        3.2.3 斯普兰格人格理论第34-35页
        3.2.4 胜任力模型在公安机关新警素质与能力建设中的应用第35-36页
    3.3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与能力架构的政策依据第36-38页
4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及启示第38-43页
    4.1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第38-40页
        4.1.1 基础知识与实训实战环节的脱节第38-39页
        4.1.2 培训供给与现实需求的不匹配第39页
        4.1.3 媒体应对与公共危机意识能力培养缺位第39-40页
    4.2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与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40-41页
        4.2.1 新警自身的原因第40页
        4.2.2 制度层面的原因第40-41页
        4.2.3 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同第41页
        4.2.4 公民角色意识的增强第41页
    4.3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与能力培养问题分析对该架构的启示第41-43页
        4.3.1 注重知识的时效性、实践性,完善新警文化素质第41-42页
        4.3.2 注重媒体应对和公共危机意识能力培养,完善新警业务素质第42-43页
5 实证分析:北京市公安局新警招录实践的理性思考第43-47页
    5.1 近年来北京市治安形势总体评价第43页
    5.2 北京市公安局新警招录相关政策第43-45页
    5.3 北京市公安局新警招录理性分析第45-47页
        5.3.1 北京市社会治安新常态对公安新警素质能力的需求第45-46页
        5.3.2 北京市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能力要求的启示第46-47页
6 国境外新警素质与能力标准—以美国纽约、台湾、香港招警为例第47-54页
    6.1 美国纽约警察招录第47-49页
    6.2 台湾警察招录第49-51页
    6.3 香港警察招录第51-52页
    6.4 借鉴意义第52-54页
        6.4.1 注重实战的应用型素质能力第52-53页
        6.4.2 注重新警个人特长发挥第53页
        6.4.3 重视新警招录的心理测试环节第53-54页
7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与能力架构设想第54-62页
    7.1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与能力要素的科学架构第54-59页
        7.1.1 知识层面第54-55页
        7.1.2 技能层面第55-58页
        7.1.3 伦理层面第58-59页
    7.2 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10)第59-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危机谈判在我国处置持械劫持人质事件中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我国近亲属间故意杀人犯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