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高强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腹板开孔型节点研究 | 第14-15页 |
1.2.2 翼缘削弱型节点研究 | 第15-16页 |
1.2.3 端板连接节点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4 关于梁柱组合节点的研究 | 第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混合高强钢框架节点静力分析 | 第19-34页 |
2.1 钢材材性试验研究 | 第19-21页 |
2.1.1 试验概况 | 第19-21页 |
2.1.2 试验结果 | 第21页 |
2.2 有限元分析步骤 | 第21-23页 |
2.2.1 材料非线性 | 第21-22页 |
2.2.2 弹塑性本构关系 | 第22-23页 |
2.2.3 几何非线性 | 第23页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26页 |
2.3.1 试件设计 | 第23-24页 |
2.3.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24-25页 |
2.3.3 单元选取与网格的划分 | 第25页 |
2.3.4 边界条件及加载制度 | 第25页 |
2.3.5 有限元分析方法与验证 | 第25-26页 |
2.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6-32页 |
2.4.1 试件破坏形态 | 第26-28页 |
2.4.2 节点应力分布 | 第28-30页 |
2.4.3 荷载位移曲线 | 第30-31页 |
2.4.4 延性性能 | 第31-32页 |
2.4.5 节点刚度分析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混合高强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34-46页 |
3.1 试件设计及制作 | 第34-44页 |
3.1.1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35-36页 |
3.1.2 测点布置 | 第36-38页 |
3.1.3 试验现象与破坏模式 | 第38-40页 |
3.1.4 节点滞回曲线 | 第40-41页 |
3.1.5 承载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3.1.6 刚度退化 | 第42-43页 |
3.1.7 耗能能力 | 第43-44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混合高强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 第46-57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2.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46页 |
4.2.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46-47页 |
4.2.3 边界条件及加载制度 | 第47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7-55页 |
4.3.1 滞回曲线对比 | 第47-49页 |
4.3.2 骨架曲线对比 | 第49-50页 |
4.3.3 刚度退化 | 第50-51页 |
4.3.4 延性 | 第51页 |
4.3.5 耗能能力 | 第51-53页 |
4.3.6 应力分析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混合高强钢节点抗震性能的参数分析 | 第57-65页 |
5.1 柱截面尺寸的影响 | 第57-60页 |
5.1.1 滞回性能 | 第57-58页 |
5.1.2 承载性能及延性 | 第58-59页 |
5.1.3 刚度 | 第59页 |
5.1.4 耗能能力 | 第59-60页 |
5.2 梁截面尺寸的影响 | 第60-63页 |
5.2.1 滞回性能 | 第61页 |
5.2.2 承载性能及延性 | 第61-62页 |
5.2.3 刚度 | 第62页 |
5.2.4 耗能能力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