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羧酸及其衍生物论文--脂肪酸及其衍生物论文

Arthrobacter 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腈水解酶生物催化法生产丙烯酸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0页
    1.1 腈水解酶类的概述第19-27页
        1.1.1 腈水解酶的来源和分类第20-22页
        1.1.2 腈水解酶的结构及其酶的作用机制第22-24页
        1.1.3 腈水解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第24-26页
        1.1.4 腈水解酶的应用第26-27页
            1.1.4.1 在有机合成方面第26-27页
            1.1.4.2 生物降解方面第27页
    1.2 丙烯酸的生产方法和用途第27-32页
        1.2.1 丙烯酸生产方法第27-30页
            1.2.1.1 氰乙醇法第27页
            1.2.1.2 Reppe法第27-28页
            1.2.1.3 烯酮法第28页
            1.2.1.4 丙烯腈水解法第28-29页
            1.2.1.5 丙烯氧化法第29页
            1.2.1.6 丙烷氧化法生产丙烯酸第29页
            1.2.1.7 乳酸生产丙烯酸第29-30页
        1.2.2 丙烯酸及酯的主要用途第30-31页
        1.2.3 世界需求和产能第31-32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40页
第二章 产腈水解酶菌种的筛选和鉴定第40-51页
    2.1 引言第40-4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2.2.1 土样第41页
        2.2.2 化学试剂与主要仪器第41页
        2.2.3 培养基第41页
        2.2.4 菌体制备及静息细胞转化第41-42页
        2.2.5 菌种的初筛第42页
        2.2.6 菌种的复筛第42页
        2.2.7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酶活单位的定义第42-43页
        2.2.8 菌落及细胞形态观察第43页
        2.2.9 生理生化试验第43页
        2.2.10 ATB仪器鉴定第43页
        2.2.11 16S rDNA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3-44页
        2.2.12 系统发育学分析第4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4-48页
        2.3.1 腈水解酶产生菌的筛选第44页
        2.3.2 菌株鉴定第44-48页
            2.3.2.1 形态特征第44-45页
            2.3.2.2 生理生化特征第45-46页
            2.3.2.3 16S rDNA序列的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第46-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第三章 腈水解酶产生菌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产酶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第51-69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3.2.1 菌种第51页
        3.2.2 培养基第51-52页
        3.2.3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52页
        3.2.4 菌体培养第52页
        3.2.5 菌体制备第52页
        3.2.6 生物量测定第52页
        3.2.7 静息细胞转化第52页
        3.2.8 分析方法和酶活的定义第52-53页
        3.2.9 响应面实验设计第5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3-66页
        3.3.1 发酵培养基组成的优化第53-62页
            3.3.1.1 碳源种类的筛选第53-54页
            3.3.1.2 碳源浓度的影响第54页
            3.3.1.3 氮源种类的选择第54-56页
            3.3.1.4 氮源浓度的影响第56页
            3.3.1.5 诱导剂种类、添加量的影响第56-57页
            3.3.1.6 添加金属离子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第57-58页
            3.3.1.7 响应面分析优化菌株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发酵培养基第58-62页
        3.3.2 其它培养条件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第62-65页
            3.3.2.1 接种量对菌体的生长和产酶的影响第62-63页
            3.3.2.2 装液量对菌体的生长和产酶的影响第63-64页
            3.3.2.3 培养基初始pH值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第64-65页
        3.3.3 发酵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的测定第65-66页
    3.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第四章 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静息细胞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酸反应条件的研究第69-84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9-71页
        4.2.1 菌种与培养基第69-70页
        4.2.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70页
        4.2.3 静息细胞的制备第70页
        4.2.4 静息细胞转化第70-71页
        4.2.5 分析方法及酶活的定义第7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1-81页
        4.3.1 pH对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产酶的影响第71-72页
        4.3.2 反应温度对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酶活的影响第72-74页
        4.3.3 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腈水解酶的热稳定性第74-75页
        4.3.4 菌体浓度对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酶活的影响第75-76页
        4.3.5 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酸时间进程第76-77页
        4.3.6 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底物特异性第77页
        4.3.7 底物浓度第77-78页
        4.3.8 产物浓度第78-79页
        4.3.9 酶促反应动力学第79-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第五章 固定化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静息细胞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酸第84-111页
    5.1 引言第84-85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5-90页
        5.2.1 菌种与培养基第85页
        5.2.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85页
        5.2.3 菌体的培养和静息细胞的制备第85页
        5.2.4 固定化静息细胞的制备方法第85-86页
            5.2.4.1 海藻酸钠包埋法第85-86页
            5.2.4.2 壳聚糖包埋法第86页
            5.2.4.3 琼脂凝胶包埋法第86页
            5.2.4.4 聚丙烯酰胺凝胶包埋法第86页
            5.2.4.5 明胶包埋法第86页
            5.2.4.6 蛋白包埋法第86页
        5.2.5 固定化静息细胞转化第86-87页
        5.2.6 固定化细胞酶活力计算方法第87页
        5.2.7 颗粒机械强度的测定第87页
        5.2.8 固定化包埋载体的选择第87页
        5.2.9 壳聚糖固定化静息细胞制备条件优化第87-88页
            5.2.9.1 壳聚糖浓度对酶活和颗粒强度的影响第87-88页
            5.2.9.2 三聚磷酸钠(TPP)浓度对酶活和颗粒强度的影响第88页
            5.2.9.3 包埋菌体量对酶活和颗粒强度的影响第88页
            5.2.9.4 固定化时间对酶活和颗粒强度的影响第88页
        5.2.10 海藻酸钠固定化静息细胞制备条件优化第88-89页
            5.2.10.1 海藻酸钠浓度对酶活的影响第88页
            5.2.10.2 CaCl_2浓度对酶活的影响第88页
            5.2.10.3 包埋菌体量对酶活的影响第88-89页
            5.2.10.4 颗粒大小对酶活的影响第89页
            5.2.10.5 钙化时间对酶活的影响第89页
        5.2.11 固定化静息细胞的转化条件研究第89-90页
            5.2.11.1 最佳转化体系和固定化静息细胞反应最适pH的确定第89页
            5.2.11.2 固定化静息细胞反应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研究第89页
            5.2.11.3 固定化静息细胞批次转化制备丙烯酸第89-90页
        5.2.12 聚乙烯亚胺(PEI)和戊二醛(GA)强化海藻酸钠固定化颗粒第90页
            5.2.12.1 最佳强化条件的确定第90页
        5.2.13 固定化细胞颗粒电镜观察第90页
    5.3.结果与讨论第90-107页
        5.3.1 固定化包埋材料的选择第90-91页
        5.3.2 壳聚糖固定化静息细胞制备条件的优化第91-95页
            5.3.2.1 壳聚糖浓度对固定化静息细胞的酶活和机械强度的影响第91-92页
            5.3.2.2 三聚磷酸钠浓度对固定化静息细胞的酶活和机械强度的影响第92-93页
            5.3.2.3 菌体包埋量对转化的影响第93-94页
            5.3.2.4 固定时间的确定第94-95页
        5.3.3 海藻酸钠固定化静息细胞制备条件的优化第95-98页
            5.3.3.1 海藻酸钠浓度对酶活和颗粒强度的影响第95页
            5.3.3.2 CaCl_2浓度对酶活和颗粒强度的影响第95-96页
            5.3.3.3 菌体包埋量对转化的影响第96-97页
            5.3.3.4 固定化颗粒直径对转化的影响第97-98页
            5.3.3.5 海藻酸钠固定化时间的确定第98页
        5.3.4 固定化静息细胞转化条件的研究第98-104页
            5.3.4.1 最佳转化体系和反应最适pH值的确定第98-99页
            5.3.4.2 固定化静息细胞反应最适温度以及热稳定性研究第99-101页
            5.3.4.3 固定化静息细胞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酸的进程曲线第101页
            5.3.4.4 固定化静息细胞使用批次第101-102页
            5.3.4.5 固定化颗粒形态观察第102-103页
            5.3.4.6 底物浓度对固定化静息细胞转化的影响第103-104页
        5.3.5 海藻酸钠颗粒的强化第104-107页
            5.3.5.1 聚乙烯亚胺(PEI)浓度第104-105页
            5.3.5.2 聚乙烯亚胺(PEI)处理时CaCl_2浓度第105-106页
            5.3.5.3 戊二醛(GA)浓度第106页
            5.3.5.4 海藻酸钠颗粒强化前后重复使用批次的研究第106-107页
            5.3.5.5 强化前后颗粒表面扫描电镜图第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1页
第六章 固定化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细胞碎片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酸第111-125页
    6.1 引言第111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11-115页
        6.2.1 菌种与培养基第111-112页
        6.2.3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112页
        6.2.4 菌体的培养第112页
        6.2.5 细胞的破碎方法第112页
        6.2.6 固定化细胞碎片的制备方法第112-113页
            6.2.6.1 海藻酸钠包埋法第112页
            6.2.6.2 壳聚糖包埋法第112-113页
        6.2.7 固定化细胞碎片的转化第113页
        6.2.8 壳聚糖固定化细胞碎片制备条件优化第113页
            6.2.8.1 壳聚糖浓度第113页
            6.2.8.2 三聚磷酸钠浓度第113页
            6.2.8.3 包埋菌体量第113页
            6.2.8.4 固定化时间第113页
        6.2.9 海藻酸钠固定化细胞碎片制备条件优化第113-114页
            6.2.9.1 海藻酸钠浓度第113-114页
            6.2.9.2 CaCl_2浓度第114页
            6.2.9.3 包埋菌体量第114页
            6.2.9.4 颗粒直径大小第114页
        6.2.10 固定化细胞碎片的转化条件研究第114-115页
            6.2.10.1 最佳转化体系和固定化细胞碎片反应最适pH的确定第114页
            6.2.10.2 pH稳定性第114页
            6.2.10.3 固定化菌体碎片反应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研究第114-115页
            6.2.10.4 固定化细胞碎片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酸第115页
            6.2.10.5 固定化菌体碎片批次转化制备丙烯酸第11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5-123页
        6.3.1 细胞破碎与碎片固定化第115-116页
        6.3.2 壳聚糖固定化细胞碎片制备条件优化第116-118页
        6.3.3 海藻酸钠固定化细胞碎片制备条件优化第118-119页
        6.3.4 固定化细胞碎片转化条件优化第119-123页
            6.3.4.1 最适反应体系和最佳pH值的确定第119-120页
            6.3.4.2 pH稳定性第120页
            6.3.4.3 温度对固定化细胞碎片催化活力的影响第120-122页
            6.3.4.4 固定化细胞碎片和固定化静息细胞转化进程曲线第122页
            6.3.4.4 固定化细胞碎片的反应批次第122-123页
    6.4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5页
第七章 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 腈水解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第125-141页
    7.1 引言第125-126页
    7.2 材料和方法第126-131页
        7.2.1 质粒与菌株第126-127页
        7.2.2 工具酶和试剂第127页
        7.2.3 培养基第127页
        7.2.4 主要仪器第127页
        7.2.5 A.nitroguajacolicus ZJUTB06-99腈水解酶基因的克隆第127-129页
            7.2.5.1 Arthrobacter sp.基因组DNA的提取第127页
            7.2.5.2 PCR反应条件第127页
            7.2.5.3 CaCl_2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127-128页
            7.2.5.4 大肠杆菌重组质粒的粗提试剂及方法第128-129页
            7.2.5.5 连接、转化和筛选以及验证第129页
            7.2.5.6 重组质粒的序列测定第129页
        7.2.6 Arthrobacter Sp.腈水解酶基因的表达第129-131页
            7.2.6.1 含有腈水解酶基因的重组质粒的抽提第129页
            7.2.6.2 目的基因的扩增第129-130页
            7.2.6.3 PCR产物的纯化第130页
            7.2.6.4 外源基因及质粒的酶切第130-131页
            7.2.6.5 外源基因与质粒的连接第131页
            7.2.6.6 表达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及酶切鉴定第131页
            7.2.6.7 诱导表达第131页
        7.2.7 表达产物SDS-PAGE分析第131页
        7.2.8 酶活检测方法第131页
    7.3 结果和讨论第131-139页
        7.3.1 腈水解酶基因的提取和克隆第131-133页
        7.3.2 大肠杆菌胞内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33-135页
        7.3.3 大肠杆菌分泌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35-137页
        7.3.4 重组大肠杆菌JM109/pTrc99a-NIT胞内表达腈水解酶第137-139页
            7.3.4.1 重组大肠杆菌JM109/pTrc99a-NIT SDS-PAGE第137-138页
            7.3.4.2 重组大肠杆菌胞内表达腈水解酶活力测定第138-139页
        7.3.5 重组大肠杆菌BL21(DE3)/pET20b-NIT分泌表达腈水解酶第139页
    7.4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1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41-144页
    8.1 总结第141-143页
    8.2 展望第143-144页
附录第144-1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成因及模式研究
下一篇:硅酸盐矿物微粒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与磨损自修复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