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0-14页 |
一、当事人收集证据的含义 | 第10-11页 |
二、当事人收集证据与证明权的关系 | 第11-12页 |
三、当事人收集证据与民事诉讼模式的关系 | 第12页 |
四、当事人收集证据与证明责任之间的关系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14-17页 |
一、公正 | 第14-16页 |
(一) 实体公正 | 第14-15页 |
(二) 程序公正 | 第15-16页 |
二、效益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域外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比较 | 第17-27页 |
一、英美法系的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 | 第17-20页 |
(一) 美国 | 第17-18页 |
(二) 英国 | 第18-20页 |
二、大陆法系的证据收集制度 | 第20-24页 |
(一) 德国 | 第20-22页 |
(二) 日本 | 第22-23页 |
(三) 法国 | 第23-24页 |
三、域外证据收集制度的比较 | 第24-27页 |
第四章 我国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现状 | 第27-33页 |
一、我国91年民诉讼法颁布前的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立法及评析 | 第27-28页 |
二、我国现行民诉讼法有关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立法及评析 | 第28-30页 |
三、我国现行的司法解释有关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立法及评析 | 第30-33页 |
第五章 我国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的完善 | 第33-44页 |
一、当事人证据收集权的程序保障 | 第33-36页 |
(一) 建立当事人互换准备书状制度 | 第33页 |
(二) 建立完善的证人作证制度 | 第33-34页 |
(三) 建立文书、视听资料、物证提出命令制度 | 第34-36页 |
二、法院在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中的正确角色定位 | 第36-39页 |
(一) 正确厘清当事人和法院收集证据的关系 | 第36-37页 |
(二) 弱化法院的实体决定权和强化法院的程序指挥权和保障权 | 第37-39页 |
三、强化当事人的调查取证能力 | 第39-44页 |
(一) 利用调查公司来扩展当事人的证据收集能力 | 第39-40页 |
(二) 承认陷阱取证的合法性 | 第40-42页 |
(三) 承认悬赏证据的合法性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