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岭国营林场的柳杉人工混交林群落学特征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2-16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一般特征及分布 | 第13-14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6-26页 |
3.1 野外调查方法 | 第16-18页 |
3.2 种群间联结性研究 | 第18-20页 |
3.2.1 多物种间总体联结性检验 | 第18页 |
3.2.2 种间的联结性检验——x~2检验 | 第18-19页 |
3.2.3 种间的关联度测定 | 第19-20页 |
3.3 主要树木种群直径分布结构特征 | 第20-21页 |
3.3.1 正态分布 | 第20页 |
3.3.2 对数正态分布 | 第20页 |
3.3.3 威布尔分布 | 第20-21页 |
3.3.4 Γ分布 | 第21页 |
3.3.5 β分布 | 第21页 |
3.4 空间结构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3.4.1 混交度 | 第21-22页 |
3.4.2 大小比数 | 第22页 |
3.4.3 角尺度 | 第22-23页 |
3.5 种内种间竞争分析 | 第23-24页 |
3.5.1 种内种间竞争强度 | 第23-24页 |
3.5.2 竞争强度与对象木个体大小关系 | 第24页 |
3.6 种群增长新模型的应用及参数估计 | 第24-26页 |
3.6.1 模型的应用 | 第24-25页 |
3.6.2 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50页 |
4.1 群落种类组成及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 第26-30页 |
4.1.1 外貌特征与种类组成 | 第26-27页 |
4.1.2 群落内植物在科、属、种三水平种类组成 | 第27-29页 |
4.1.3 群落内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4.2 种群间联结性分析 | 第30-32页 |
4.2.1 多物种间总体联结性检验 | 第30-31页 |
4.2.2 种对种间关联性分析 | 第31-32页 |
4.2.3 柳杉与频率出现较高的植物种间联结 | 第32页 |
4.3 主要树木种群直径分布结构特征 | 第32-35页 |
4.3.1 主要树木种群直径分布状况 | 第33-34页 |
4.3.2 主要树木种群直径分布拟 | 第34-35页 |
4.3.3 柳杉种群直径结构特征 | 第35页 |
4.4 不同群落类型空间结构分析 | 第35-42页 |
4.4.1 混交度分析 | 第35-38页 |
4.4.2 大小比数分析 | 第38-40页 |
4.4.3 角尺度分析 | 第40-42页 |
4.5 种内种间竞争分析 | 第42-45页 |
4.5.1 对象木与竞争木的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4.5.2 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分析 | 第43-45页 |
4.5.3 竞争强度与对象木个体大小的数学模型 | 第45页 |
4.6 种群胸面积增长规律 | 第45-50页 |
4.6.1 柳杉种群增长改进模型的拟合 | 第46-47页 |
4.6.2 杉木种群增长改进模型的拟合 | 第47-48页 |
4.6.3 马尾松种群增长改进模型的拟合 | 第48-49页 |
4.6.4 主要种群增长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5 小结与讨论 | 第50-54页 |
5.1 群落内植物种类组成及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 第50-51页 |
5.2 种群间联结性分析 | 第51页 |
5.3 主要树木种群直径分布特征 | 第51-52页 |
5.4 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52页 |
5.5 主要树木种群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分析 | 第52-53页 |
5.6 主要树木种群增长规律 | 第53-5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