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甘薯(红薯)论文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1页
    1.1 甘薯的生物学特性第10-11页
        1.1.1 甘薯的名称第10页
        1.1.2 甘薯器官的组成第10-11页
    1.2 甘薯的生产发展与地位第11-14页
        1.2.1 世界甘薯生产发展概况第11-12页
        1.2.2 我国甘薯生产发展概况第12-13页
        1.2.3 甘薯消费与市场概况第13-14页
    1.3 甘薯育种目标和方法第14-16页
        1.3.1 世界甘薯种质资源利用与育种第14-15页
        1.3.2 我国甘薯种质资源利用与育种第15-16页
        1.3.3 甘薯育种方法第16页
    1.4 甘薯的经济性状和源库关系第16-17页
        1.4.1 甘薯的主要经济性状第16页
        1.4.2 甘薯的源库关系第16-17页
    1.5 甘薯的营养成分及价值第17-21页
        1.5.1 甘薯地上部分的营养成分及其价值第17-18页
        1.5.2 甘薯块根的营养成分及价值第18-21页
第2章 引言第21-22页
第3章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生产力性状的影响第22-3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2-23页
        3.1.1 试验材料第22页
        3.1.2 田间试验方法第22页
        3.1.3 调查指标第22-23页
        3.1.4 茎、叶、叶柄及块的干物率测定第23页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3-34页
        3.2.1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茎叶鲜重的影响第23-27页
        3.2.2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茎叶干重的影响第27-28页
        3.2.3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块根鲜重的影响第28-30页
        3.2.4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块根干物率的影响第30-33页
        3.2.5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块根干重的影响第33-34页
    3.3 讨论第34-37页
        3.3.1 关于主效应第34-36页
        3.3.2 关于交互作用第36-37页
        3.3.3 关于双重对照第37页
    3.4 本章结论第37-39页
第4章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品质性状的影响第39-6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9-44页
        4.1.1 试验材料第39页
        4.1.2 营养成分的测定第39-44页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4-56页
        4.2.1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块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44-49页
        4.2.2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块根淀粉含量的影响第49-51页
        4.2.3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块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51-54页
        4.2.4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块根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第54-56页
        4.2.5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块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第56页
    4.3 讨论第56-58页
        4.3.1 关于主效应第56-57页
        4.3.2 关于交互作用第57-58页
    4.4 本章结论第58-60页
第5章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其它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第60-7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0页
        5.1.1 试验材料第60页
        5.1.2 田间试验方法第60页
        5.1.3 调查测量方法第60页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0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60-71页
        5.2.1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接穗分枝数的影响第60-67页
        5.2.2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接穗最长蔓长的影响第67-69页
        5.2.3 不同基因型甘薯嫁接对接穗茎粗的影响第69-71页
        5.2.4 嫁接对开花数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第71页
    5.3 讨论第71-72页
        5.3.1 关于主效应第71-72页
        5.3.2 关于交互作用第72页
    5.4 本章结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4页
致谢第84-85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鲁棒控制技术的逆变电源设计
下一篇:杨梅岭国营林场的柳杉人工混交林群落学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