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0页 |
1.1 课题背景介绍 | 第12-24页 |
1.1.1 药对 | 第12-16页 |
1.1.2 麻黄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1.3 地龙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1.4 麻黄-地龙药对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1.5 哮喘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2.1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 第24页 |
1.2.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第二章 麻黄-地龙药对用量配比及平喘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30-43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短路电流原理 | 第30-32页 |
2.2.1 Isc测定装置 | 第31-32页 |
2.2.2 工作原理 | 第32页 |
2.3 离子转运与离子通道 | 第32-33页 |
2.4 仪器与材料 | 第33-34页 |
2.5 方法 | 第34-35页 |
2.5.1 气管平滑肌张力测定 | 第34页 |
2.5.2 上皮跨膜电压、电阻和短路电流测定 | 第34-35页 |
2.5.3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6 结果 | 第35-39页 |
2.6.1 三种配比水提物对卡巴胆碱和组胺引起气管张力增加的松弛作用 | 第35-37页 |
2.6.2 三种配比水提物对卡巴胆碱引起气管上皮短路电流上升的抑制作用 | 第37-39页 |
2.7 小结与讨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第三章 麻黄-地龙药对配伍方式考察 | 第43-56页 |
3.1 引言 | 第43-45页 |
3.2 仪器与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3 HPLC法测定麻黄-地龙单煎合用与合煎溶液中麻黄生物碱的含量 | 第46-48页 |
3.3.1 HPLC色谱条件 | 第46页 |
3.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6-47页 |
3.3.3 精密度试验 | 第47页 |
3.3.4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47页 |
3.3.5 HPLC法测定黄碱、伪麻黄碱含量 | 第47-48页 |
3.4 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麻黄-地龙单煎合用与合煎溶液麻黄总生物碱含量 | 第48-49页 |
3.4.1 波长的选择 | 第48页 |
3.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8-49页 |
3.4.3 精密度试验 | 第49页 |
3.4.4 稳定性试验 | 第49页 |
3.4.5 回收率试验 | 第49页 |
3.4.6 样品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3.5 茚三酮比色法测定麻黄-地龙单煎合用与合煎溶液中总氨基酸的含量 | 第49-51页 |
3.5.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49-50页 |
3.5.2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50页 |
3.5.3 精密度试验 | 第50页 |
3.5.4 稳定性试验 | 第50页 |
3.5.5 重复性实验 | 第50页 |
3.5.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50-51页 |
3.5.7 样品测定 | 第51页 |
3.6 比较麻黄地龙合煎液和单煎合用混合液的HPLC图谱 | 第51-52页 |
3.7 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麻黄-地龙单煎合用水提液不同极性部位平喘作用的研究 | 第56-63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仪器与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3 方法 | 第57-58页 |
4.3.1 气管平滑肌张力测定 | 第57-58页 |
4.3.2 上皮跨膜电压、电阻和短路电流测定 | 第58页 |
4.3.3 统计分析 | 第58页 |
4.4 结果 | 第58-60页 |
4.4.1 三种极性部位对CCh和His引起豚鼠气管张力增加的松弛作用 | 第58-59页 |
4.4.2 三种提取物对气管上皮短路电流的影响 | 第59-60页 |
4.5 结论 | 第60页 |
4.6 讨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第五章 麻黄与地龙不同部位组合的平喘作用研究 | 第63-97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仪器与实验材料 | 第63-65页 |
5.3 麻黄的提取分离研究 | 第65-72页 |
5.3 1 树脂法考察麻黄总生物碱提取分离工艺 | 第65-66页 |
5.3.2 溶剂法考察麻黄总生物碱提取分离工艺 | 第66-70页 |
5.3.3 结果 | 第70-71页 |
5.3.4 结论与讨论 | 第71-72页 |
5.4 地龙的提取分离研究 | 第72-77页 |
5.4.1 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的原理及应用 | 第73-74页 |
5.4.2 单因素考察地龙酸性部位提取工艺 | 第74-75页 |
5.4.3 阴离子树脂分离地龙酸性部位工艺考察 | 第75-77页 |
5.5 地龙平喘有效部位的筛选及部位组合物平喘作用考察 | 第77-94页 |
5.5.1 方法 | 第79-81页 |
5.5.2 结果 | 第81-91页 |
5.5.3 结论 | 第91-92页 |
5.5.4 讨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第六章 地龙抗哮喘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 第97-126页 |
6.1 引言 | 第97-98页 |
6.2 仪器和实验材料 | 第98-99页 |
6.3 HPLC分析地龙酸性部位中次黄嘌呤的含量 | 第99-101页 |
6.3.1 HPLC 色谱条件 | 第99页 |
6.3.2 分析方法考察 | 第99-100页 |
6.3.3 样品测定及结果 | 第100-101页 |
6.3.4 讨论 | 第101页 |
6.4 氯甲酸乙酯衍生GC-MS法对地龙酸性部位的分析 | 第101-108页 |
6.4.1 衍生方法 | 第102-103页 |
6.4.2 GC/MS分析条件 | 第103页 |
6.4.3 地龙酸性部位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 | 第103页 |
6.4.5 GC-MS方法学考察 | 第103-106页 |
6.4.6 样品测定及结果 | 第106-108页 |
6.4.7 讨论 | 第108页 |
6.5 三甲基硅烷衍生GC-MS法对地龙酸性部位的分析 | 第108-113页 |
6.5.1 衍生方法 | 第110页 |
6.5.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 第110-111页 |
6.5.3 实验结果 | 第111-112页 |
6.5.4 结论与讨论 | 第112-113页 |
6.6 UPLC-MS测定地龙酸性部位中脂肪酸的含量 | 第113-122页 |
6.6.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114页 |
6.6.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114-115页 |
6.6.3 地龙酸性部位中脂肪酸化学成分的确认 | 第115-118页 |
6.6.4 分析方法考察 | 第118-121页 |
6.6.5 样品含量测定 | 第121页 |
6.6.6 结论与讨论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26-132页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26-129页 |
7.1.1 利用药效学指标考察药对麻黄、地龙用量配比及可能的平喘作用机制. | 第126-127页 |
7.1.2 利用化学分析指标比较了麻黄与地龙单煎合用、合煎的提取工艺 | 第127页 |
7.1.3 整体法:考察麻黄-地龙单煎合用水提液不同极性部分 | 第127页 |
7.1.4 组合法:考察麻黄生物碱部位与地龙各个部位的组合物 | 第127-128页 |
7.1.5 地龙酸性部位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 第128-129页 |
7.2 全文结论 | 第129-130页 |
7.3 论文创新点 | 第130页 |
7.4 展望 | 第130-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2-134页 |
缩略名词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8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