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驱动的J2EE Web应用生成器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1.1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2页 |
1.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2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2.1 Web开发技术的发展 | 第13页 |
2.2 Web应用开发方法 | 第13-16页 |
2.2.1 OOHDM | 第14-15页 |
2.2.2 UWE | 第15页 |
2.2.3 WebSA | 第15-16页 |
2.3 模型驱动开发方法 | 第16-17页 |
2.3.1 模型驱动体系结构 | 第16-17页 |
2.4 代码自动生成技术 | 第17-21页 |
2.4.1 代码自动生成概况 | 第17-18页 |
2.4.2 代码自动生成的发展过程 | 第18-20页 |
2.4.3 目前对代码自动生成的研究 | 第20-21页 |
3 FMP模型和AUI系统 | 第21-25页 |
3.1 FMP模型 | 第21页 |
3.2 AUI系统 | 第21-25页 |
3.2.1 软件体系结构部分 | 第22页 |
3.2.2 扩展对象模型部分 | 第22-23页 |
3.2.3 界面交互模型部分 | 第23页 |
3.2.4 界面模板部分 | 第23-24页 |
3.2.5 代码生成部分 | 第24-25页 |
4 目标应用的框架分析与选择 | 第25-30页 |
4.1 两种类型的MVC框架 | 第26-27页 |
4.1.1 请求驱动类型 | 第26页 |
4.1.2 事件驱动类型 | 第26页 |
4.1.3 Java ServerFaces | 第26-27页 |
4.2 Web框架的选择 | 第27-28页 |
4.3 集成层框架选择 | 第28-29页 |
4.4 本节说明 | 第29-30页 |
5 AUI J2EE应用生成器的设计 | 第30-40页 |
5.1 设计目标 | 第30页 |
5.2 目标应用的规划 | 第30-34页 |
5.2.1 目标应用的运行结构 | 第30-32页 |
5.2.1.1 数据库访问方式 | 第31-32页 |
5.2.1.2 运行结构 | 第32页 |
5.2.2 目录结构 | 第32-33页 |
5.2.3 代码约定 | 第33-34页 |
5.3 代码生成过程中的映射规则 | 第34-40页 |
5.3.1 体系结构 | 第35-36页 |
5.3.2 功能模型 | 第36-37页 |
5.3.3 对象模型 | 第37-38页 |
5.3.4 交互模型 | 第38-39页 |
5.3.5 界面模板 | 第39-40页 |
6 代码生成器的实现 | 第40-54页 |
6.1 通用支持结构 | 第40-41页 |
6.1.1 代码容器 | 第40页 |
6.1.2 输出流包装器 | 第40-41页 |
6.1.3 其他机制 | 第41页 |
6.2 界面模板中的交互对象关联的信息的获取方法 | 第41-42页 |
6.3 页面视图的生成 | 第42-47页 |
6.3.1 页面视图的布局 | 第43-46页 |
6.3.1.1 页面视图布局方式 | 第43-44页 |
6.3.1.2 布局方式的选择 | 第44-46页 |
6.3.2 视图生成模型 | 第46-47页 |
6.4 Java代码的生成 | 第47-49页 |
6.4.1 Java数据类型模型 | 第47页 |
6.4.2 页面控制器的生成 | 第47-48页 |
6.4.3 业务对象的生成 | 第48页 |
6.4.4 数据访问对象的生成 | 第48-49页 |
6.4.4.1 数据访问方式 | 第49页 |
6.4.4.2 生成过程 | 第49页 |
6.5 配置信息生成 | 第49-51页 |
6.5.1 faces-config.xml | 第49-50页 |
6.5.2 数据库访问配置信息 | 第50-51页 |
6.6 导航树状结构的生成 | 第51-52页 |
6.7 代码生成器的工作流程 | 第52-53页 |
6.8 对编译、打包、部署的支持 | 第53-54页 |
7 总结 | 第54-56页 |
7.1 当前已完成的工作 | 第54页 |
7.2 进一步的工作 | 第54-55页 |
7.3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