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高性能计算的发展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1.3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11-13页 |
第2章 并行计算及并行思维 | 第13-18页 |
2.1 并行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 第13-14页 |
2.2 并行计算的性能评测标准 | 第14-15页 |
2.2.1 执行时间 | 第14页 |
2.2.2 加速比 | 第14页 |
2.2.3 并行效率 | 第14页 |
2.2.4 粒度 | 第14-15页 |
2.2.5 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 | 第15页 |
2.3 并行计算的编程环境 | 第15-16页 |
2.4 并行思维的形成 | 第16-18页 |
第3章 MPI及MPI的典型实现 | 第18-26页 |
3.1 MPI的基本介绍 | 第18-19页 |
3.2 MPICH2在WINDOWS下的安装配置 | 第19-26页 |
3.2.1 下载及安装相关软件 | 第19-20页 |
3.2.2 注册连接MPICH2 | 第20-22页 |
3.2.3 配置MPICH2的应用环境 | 第22-24页 |
3.2.4 编译运行的效果 | 第24-26页 |
第4章 在多线程多核的环境下最小化MPI的资源竞争 | 第26-41页 |
4.1 优化方法简介 | 第26-27页 |
4.2 MPI对象语义 | 第27-29页 |
4.3 MPICH2的内部背景 | 第29页 |
4.4 简单的MPI对象生存周期的管理 | 第29-31页 |
4.5 两种改进的解决方案 | 第31-35页 |
4.5.1 抑制预定义对象的引用计数 | 第31-32页 |
4.5.2 混合垃圾回收的引用计数 | 第32-34页 |
4.5.3 对垃圾回收方案的讨论 | 第34-35页 |
4.6 性能测试 | 第35-39页 |
4.6.1 基准选择 | 第36-37页 |
4.6.2 相邻的消息传递速率基准 | 第37-38页 |
4.6.3 性能评估 | 第38-39页 |
4.7 相关的工作 | 第39-41页 |
第5章 TBB与MPI相结合的多层次混合编程模型 | 第41-47页 |
5.1 TBB的基本介绍 | 第41-42页 |
5.2 TBB的优势 | 第42-43页 |
5.2.1 同OpenMP相比 | 第42页 |
5.2.2 同裸线程和MPI相比 | 第42-43页 |
5.2.3 选择TBB的理由 | 第43页 |
5.3 TBB与MPI相结合的思想形成 | 第43-45页 |
5.4 TBB与MPI相结合的多层次混合编程模型的实现 | 第45页 |
5.5 该多层次混合编程模型的优缺点 | 第45-47页 |
第6章 总结和将来的工作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