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ECU热性能分析及优化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电子系统热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通用电子系统的热分析第14-17页
        1.2.2 车用电控系统ECU的热分析第17-19页
    1.3 论文主要工作第19-22页
2 柴油机ECU热性能分析基本理论第22-36页
    2.1 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ECU特征分析第22-23页
    2.2 ECU热分析理论基础与控制方程第23-27页
        2.2.1 传热学基本理论第23-25页
        2.2.2 热应力基本理论第25-27页
    2.3 柴油机ECU热分析及热设计方法第27-31页
        2.3.1 热分析及热设计基本方法第27-28页
        2.3.2 数值法原理及离散化求解过程第28-31页
    2.4 热模拟计算平台及软件工具第31-34页
        2.4.1 软件对比与应用第31-33页
        2.4.2 软件热分析流程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6页
3 柴油机ECU热性能分析模型建立第36-64页
    3.1 ECU三维几何模型建立第36-42页
        3.1.1 ECU外壳三维几何模型第37-38页
        3.1.2 ECU三维电路板元器件模型第38-40页
        3.1.3 ECU几何模型的简化与装配第40-42页
    3.2 ECU温度场计算模型建立第42-54页
        3.2.1 热分析模型的导入第42-43页
        3.2.2 边界条件及元器件参数的确定第43-47页
        3.2.3 电路板布线层的导入第47-48页
        3.2.4 ECU模型的网格划分第48-52页
        3.2.5 求解参数的设置第52-54页
    3.3 ECU热应力计算模型建立第54-57页
        3.3.1 ECU的材料参数设置第54页
        3.3.2 热应力模型及温度载荷的导入第54-56页
        3.3.3 ECU电路板固定约束设置第56-57页
    3.4 ECU热性能试验及热分析模型验证第57-62页
        3.4.1 ECU试验系统及测试设备第57-59页
        3.4.2 ECU温度场测试试验方案第59-61页
        3.4.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1-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4 柴油机ECU热性能仿真分析第64-90页
    4.1 ECU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第64-68页
        4.1.1 元器件的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第64-65页
        4.1.2 PCB电路板的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第65-67页
        4.1.3 ECU外壳的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第67-68页
    4.2 ECU温度场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第68-75页
        4.2.1 不同工况对ECU热性能的影响分析第68-69页
        4.2.2 环境温度对ECU热性能的影响分析第69-72页
        4.2.3 高原环境对ECU热性能的影响分析第72-75页
    4.3 柴油机ECU热应力仿真分析第75-88页
        4.3.1 元器件的热应力分析第76-77页
        4.3.2 PCB电路板的热应力分析第77-80页
        4.3.3 PCB基材材料属性对ECU热应力的影响分析第80-82页
        4.3.4 固定约束位置对ECU热应力的影响分析第82-85页
        4.3.5 环境温度对ECU热应力的影响分析第85-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5 柴油机ECU热性能优化分析与设计第90-110页
    5.1 基于关键元器件布局方案的优化改进第90-95页
    5.2 基于对流换热方式的ECU热优化分析第95-101页
        5.2.1 空气强迫对流冷却方案的热优化分析第95-97页
        5.2.2 柴油对流冷却方案的热优化分析第97-101页
    5.3 基于外壳散热结构的ECU热优化设计第101-108页
        5.3.1 ECU冷却液通道及外壳散热肋片优化设计方案第101-104页
        5.3.2 优化ECU的热性能试验及分析第104-108页
    5.4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6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110-114页
    6.1 全文总结第110-112页
    6.2 工作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8-12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燃料电池增程式商用车动力系统特性的仿真分析
下一篇:分布式电源谐波对配电网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