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微观参数响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活性污泥絮体微观特征的研究第10-13页
        1.1.1 活性污泥絮体的微观组成与分形结构第10-11页
        1.1.2 活性污泥絮体的形成机理第11-13页
    1.2 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的污泥沉降性能研究第13-19页
        1.2.1 基于单因素的活性污泥絮体特征研究第14-17页
        1.2.2 基于多因素的活性污泥絮体特征研究第17-19页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第20-22页
        1.4.1 提出新的污泥沉降性能响应参数第20-21页
        1.4.2 建立主成分-判别分析(PCA-DA)污泥沉降性能判别模型第21页
        1.4.3 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人工神经网络(PLS-ANN)污泥沉降性能判别模型第21页
        1.4.4 建立主成分-人工神经网络(PCA-ANN)污泥沉降性能软测量模型第21-22页
    1.5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2章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第23-33页
    2.1 实验室规模试验装置第23页
    2.2 单一参数响应试验的污泥絮体培养方法第23-24页
    2.3 沉降性能判别试验的污泥絮体培养方法第24页
    2.4 沉降性能软测量试验的全尺寸污水厂运行概况第24-25页
    2.5 检测项目与方法第25-27页
        2.5.1 絮体微观特征参数第25-27页
        2.5.2 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参数第27页
    2.6 统计分析方法第27-33页
        2.6.1 基于单一参数的响应研究第27页
        2.6.2 基于主成分-判别分析的响应研究第27-29页
        2.6.3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人工神经网络的响应研究第29-31页
        2.6.4 基于主成分-人工神经网络的响应研究第31-33页
第3章 显微容积指数和污泥微絮体指数的提出及响应效果分析第33-43页
    3.1 絮体结构模型的讨论第33-34页
    3.2 显微容积指数(MVI)的理论推导第34-36页
    3.3 MVI与SVI的响应效果验证第36-38页
    3.4 污泥微絮体指数(SMI)的理论推导第38-39页
    3.5 SMI与SVI的响应效果验证第39-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主成分-判别分析污泥沉降性能判别模型建立第43-51页
    4.1 反应器和污水厂中的污泥沉降性能分布特征第43页
    4.2 絮体微观参数间的内在关系第43-45页
    4.3 污泥絮体微观特征综合指标的构建第45-47页
    4.4 基于絮体微观特征综合指标的污泥沉降性状态分析第47页
    4.5 污泥絮体微观特征与沉降性的映射关系第47-48页
    4.6 判别模型的误差分析第48-49页
    4.7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偏最小二乘-人工神经网络污泥沉降性能判别模型建立第51-57页
    5.1 基于偏最小二乘方法的成分提取第51-52页
    5.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污泥沉降性状态分析第52-54页
    5.3 絮体微观参数与SVI的内在关系第54-56页
    5.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6章 主成分-人工神经网络污泥沉降性能软测量模型建立第57-66页
    6.1 污水厂运行参数与絮体微观参数间的内在关系第57-59页
    6.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污泥沉降性的软测量第59-61页
    6.3 污水厂运行特征综合指标的构建第61-63页
    6.4 基于污水厂运行特征综合指标的污泥沉降性软测量第63-65页
    6.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7.1 主要结论第66-67页
    7.2 可能的创新点第67页
    7.3 建议与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量水质波动发生器的研制及出水特性曲线的研究
下一篇:热线式气体流量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